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模拟设计> 业界动态> 越来越卷的MCU大厂

越来越卷的MCU大厂

2025-03-17
来源:开云棋牌官网在线客服行业观察
关键词: MCU 英飞凌 TI ST

在 2025 年 3 月于德国纽伦堡举办的嵌入式世界大会上,全球 MCU 大厂集体亮相,掀起了一场技术与市场的激烈角逐。从德州仪器、恩智浦、Microchip,到瑞萨电子、英飞凌、意法开云棋牌官网在线客服,各家厂商在体积、功耗、存储技术、AI 算力、先进工艺以及架构创新等领域展开全方位 " 内卷 ",试图在快速演变的嵌入式市场中抢占先机。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对未来物联网、汽车电子和边缘智能趋势的深刻预判。

一、MCU" 卷 " 的五大维度

1. 体积和功耗:极致微缩下的 " 续命 " 之道

德州仪器推出的 MSPM0C1104 MCU,以 1.38mm² 的晶圆芯片级封装刷新了 " 全球最小 MCU" 纪录。这款芯片仅相当于一片黑胡椒大小,却能在医疗可穿戴设备和个人电子产品中实现高性能传感与控制。相比竞争对手,其封装面积缩小了 38%,直接回应了消费电子领域对小型化与功能集成并重的需求。TI通过集成高速模拟功能和低至 0.16 美元的起价,试图在成本与性能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

意法开云棋牌官网在线客服则推出了超低功耗的 STM32U3 系列,凭借 " 近阈值芯片设计 " 创新技术,将动态功耗降至 10µA/MHz,待机电流低至 1.6µA,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效率提高了两倍。所谓的 " 近阈值技术 " 可在极低电压下操作 IC 晶体管,从而节省能源。ST 的实现采用 "AI 驱动 " 的晶圆级自适应电压缩放来补偿代工厂的工艺变化。

该产品的目标市场是无需经常维护的物联网设备。超低功耗 MCU 是物联网普及的关键,尤其在智能表计、环境监测等场景中,功耗直接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和维护成本。STM32U3 系列的价格也很美丽,10000 片的量价格为 1.93 美元 / 片,

当下,体积与功耗的竞争已进入 " 微缩极限 " 阶段。TI 的 WCSP 封装和 ST 的近阈值技术代表了两种路径——前者追求物理尺寸的极致,后者聚焦功耗的极致优化。这反映出终端市场对 " 更小、更省电 " 的刚需,尤其是在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领域。但这种 " 卷 " 也带来了挑战:当尺寸和功耗逼近物理极限时,厂商如何在不牺牲功能的情况下维持成本优势,将是下一阶段的博弈焦点。

2. 工艺:MCU 进入 1X nm

MCU 作为嵌入式产品,一直都采用成熟工艺制程,大都是 40nm。但是,随着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节点和汽车电子的微型化趋势,设计人员需要在更小的芯片面积内集成更多功能和内存。例如,车规 MCU 需支持复杂的软件定义汽车架构,要求更高的计算性能和存储容量。40nm 工艺已难以满足这些需求,迫使厂商向 1X nm 节点进军。

此次嵌入式展上,恩智浦 S32K5 系列率先引入 16nm FinFET 工艺。而在去年 3 月份,ST 也推出了 18nm 的 FDSOI 工艺。

不过,1X nm 工艺依赖台积电、三星等顶级代工厂,MCU 厂商与代工巨头的绑定将加深。同时,先进制程的高研发和生产成本可能抬高芯片单价,短期内压缩利润率。

MCU 工艺一直无法突进,很大的原因是闪存拖了后腿,闪存在 40nm 以下扩展时会存在问题,部分原因是存储器单元尺寸较大以及用于实现高电压的电荷泵占用了芯片面积。但是这个问题,也被 MCU 厂商们攻克了。

3. 存储:从 Flash 到新型存储

他们的办法是选用新型存储,但是各家似乎也有各自的 " 脾气 ",选用了多个种类的新型存储,如 MRAM、PCM、FeRAM,主打一个 " 雨露均沾 "。

恩智浦最新推出的 S32K5 系列引入 16nm FinFET 工艺和嵌入式磁性 RAM,台积电代工,MRAM 的写入速度比传统 Flash 快 15 倍。汽车行业正向迈电气化和软件定义汽车时代,MCU 需要支持更密集的 OTA 更新、更高的实时计算能力和更强式的安全性。传统 Flash 的写入速度慢、写入次数有限,已无法满足 ECU 的性能需求。NXP 指出,高性能 MRAM 的加入大大加快了 ECU 编程时间,解决了传统闪存的写入瓶颈,提升了汽车电子的软件定义能力。

ST 则是相变存储器的拥泵者。PCM 的基本机制是由 Stanford Robert Ovshinsky 于 20 世纪 60 年代发明的。ST 持有最初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专利许可,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去年 3 月份,ST 与三星也推出了一款 18nm FDSOI 带有嵌入式相变存储器的工艺,ST 首款基于该制程的 STM32 MCU 也将于今年量产。

1.jpg

PCM 技术架构(图源:ST)

TI 的 MSP430 是基于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AM 和 FRAM 是同义词。德州仪器选择使用缩写 "FRAM"。FRAM 的优势在于速度、低功耗、数据可靠性、统一内存。即使在高温下,FRAM 也是一种非常强大且可靠的存储技术。FRAM 在 85 摄氏度下可保持数据超过 10 年,在 25 摄氏度下可保持 100 年,这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应用的要求,体现了 FRAM 强大的数据保持能力。不过,TI 目前还没有针对汽车应用推出其嵌入式 FRAM 产品,但随着存储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健性提高,这应该很快就会实现。

2.jpg

MSP430FR57xx 系列框图,其提供 20 种不同的器件,FRAM 存储器容量高达 16 kB(来源:TI)

从 Flash 到 MRAM、PCM、FeRAM 的转型不仅是存储技术的代际跃迁,更是 MCU 产业顺应汽车智能化、物联网爆发和工艺极限挑战的必然选择。恩智浦、ST、TI 各展所长,反映了厂商在性能、成本和应用场景间的权衡与博弈。

4. 卷 AI 和算力

边缘 AI 需求的爆发让 MCU 从传统控制芯片正在转向智能计算平台,因而,掀起了一场边缘 AI 的 " 军备竞赛 "。瑞萨电子的 RZ/V2N MPU 集成 DRP-AI 加速器,提供 15 TOPS 的 AI 推理性能,目标是视觉 AI 市场;恩智浦 S32K5 的 eIQ Neutron NPU 则聚焦汽车边缘传感器处理;Microchip 的 PIC32A 系列通过 64 位 FPU 支持 tinyML 部署。瑞萨和恩智浦的高算力方案更适合工业和汽车场景,而 Microchip 的低成本 AI 策略则瞄准消费电子。

不仅是这些厂商,ST 的 STM32N6 具有用于嵌入式推理的神经处理单元,这是 ST 最强大的 MCU,可执行分割、分类和识别等任务;TI C2000 设备中集成了 NPU,能实现更智能的实时控制。

这些新动向反映了,现在传统 MCU 的计算能力已难以应对 AI 工作负载。通过集成专用加速器或增强 FPU,厂商突破了性能瓶颈,将 MCU 推向更高层次的边缘智能。在 MCU 中使用硬件加速器可以减轻主处理器的推理负担,从而留出更多时钟周期来为嵌入式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5. 架构:RISC-V 的 " 新风口 "

英飞凌计划将 RISC-V 引入汽车 MCU 市场,推出基于 AURIX 品牌的新系列,并通过虚拟原型加速生态建设。英飞凌现在是第一家发布汽车 RISC-V 微控制器系列的开云棋牌官网在线客服供应商。瑞萨的 RZ/V 系列则继续深耕 Arm 架构,TI 和 ST 也未明确转向 RISC-V。

英飞凌汽车部门总裁 Peter Schiefer 表示:" 英飞凌致力于让 RISC-V 成为汽车行业的开放标准。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实时性能、安全可靠的计算以及灵活性、可扩展性和软件可移植性变得比今天更加重要。基于 RISC-V 的微控制器有助于满足这些复杂的要求,同时降低汽车的复杂性并缩短上市时间。"

RISC-V 的开源特性降低了授权成本,并提升了软件可移植性,对软件定义趋势下的汽车行业尤为重要。目前,通过合资企业 Quintauris,英飞凌一直与开云棋牌官网在线客服行业其他领先企业合作,加速基于 RISC-V 的产品的工业化。

这场 MCU 的 " 内卷 " 中,各大厂商的战略清晰可见:

二、MCU 的未来趋势

MCU 新产品的演进背后,折射出市场需求的深刻变革。消费者对小型化、多功能电子设备的期待,正驱使 MCU 厂商在极限设计上展开激烈角逐。同时,汽车电气化和物联网的爆发为高端 MCU 开辟了新蓝海。随着市场需求的分化,厂商间的产品定位和竞争格局将进一步拉开差距。

首先,RISC-V 会成为新王者吗?英飞凌的 RISC-V 布局能否撼动 Arm 的霸主地位,取决于生态成熟度和汽车厂商的接受度。RISC-V 用于 MCU,不是新鲜事。去年,瑞萨推出业界首款基于 RISC-V 的通用 32 位 MCU R9A02G021 系列。国内的兆易创新、秦恒微电子、全志科技等也在基于 RISC-V 研发 MCU。随着越来越多的 MCU 厂商拥 RISC-V,MCU 将成为 MCU 的又一个重要市场。Yole Group 摩尔定律业务线计算与软件首席分析师 Tom Hackenberg 表示:" 到 2029 年底,RISC-V 预计会占据整个 MCU 市场的 10%,并且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其次,AI 算力 " 卷 " 到何时?人工智能显然是 MCU 演进的下一个重大事件。当前 15TOPS 的算力竞赛只是起点。AI 时代下的 MCU,已经与 MPU 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高算力 MCU 已接近低端 MPU 的性能,功能上从控制延伸至推理和决策。这可能重塑嵌入式系统的硬件选型逻辑,MCU 若能在边缘智能中占据主导,或将挤压低端 MPU 的市场空间。

再者,存储技术革命的临界点,MRAM、PCM、FeRAM 等新型存储的突破是否会引发 Flash 的淘汰?成本下降和工艺成熟将是关键变量。未来,若新型存储技术实现成本突破,Flash 或将退守低端市场,而高端 MCU 将迎来存储技术的大洗牌。

三、结语

2025 年的 MCU 大战不仅是技术的 " 卷 ",更是厂商对未来市场的战略博弈。从 TI 的 " 黑胡椒 " 到恩智浦的 MRAM,从瑞萨的 AI 加速器到英飞凌的 RISC-V,每一步创新都在重新定义嵌入式系统的可能性。对于工程师和企业而言,选择合适的 MCU 不再只是技术决策,而是关乎成本、生态和未来竞争力的综合考量。然而,MCU 的这场 " 内卷 " 远未结束。


Magazine.Subscription.jp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