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大航天时代,中国商业航天步入黄金时期

大航天时代,中国商业航天步入黄金时期

2023-01-13
作者:金多多
来源:中国财富
关键词: 商业航天 太空航行

  “刘慈欣曾说: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如今,刘慈欣口中的太空航行已不算新鲜事。除了各国“国家队”外,也不乏一些“民间太空爱好者”踏上太空之旅。自2001年美国富商丹尼斯·蒂托成为第一位自费进入太空的游客后,票价动辄上千万美元的太空旅游已发展成为超级富豪的“烧钱游戏”。

  成本昂贵已然成为阻碍太空旅游大众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严格意义上,真正的太空旅游主要集中在亚轨道飞行和轨道飞行两种。不过采用轨道飞行的票价如今已涨至5000万美元以上,而相比之下,亚轨道飞行费用远低于前者。一些业内声音认为,亚轨道飞行是国内太空旅游发展的第一步,这也意味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压低成本,不过,目前国内飞船存在载人少、不能重复使用的缺点,使这项工作目前在国内还未落地,技术屏障短期内难以突破。

  如果说人类的征途终将是星辰大海,那么实现太空航行的美好愿景所驱动的,从来不只是求知与探索的好奇心,更是科技与创新的新航向,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出欣欣向荣的商业航天版图。

  国际上,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蓝色起源(Blue Origin)等企业已成为商业航天赛道的重磅选手。在中国,也出现了一大批冉冉升起的新星,包括星际荣耀、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深蓝航天等在内的商业火箭企业,以及天仪研究院、微纳星空、银河航天、地卫二等为代表的商业卫星企业,发展态势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在正在到来的大航天时代,中国凭借着充分的积累,以拥抱这次新的人类“大航海运动”。

  中国商业航天有望进入3.0时代

  近几年,在全球航天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中国积极投入到“航天强国”的建设中,商业航天得到快速成长并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政策和资本等多方加持下,2015年-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着22.3%的平均复合增长率,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5万亿元,相较于2020年预计有47%的增幅;未来3年,商业航天产业将继续以超20%的增长率进行扩张,预计2024年将突破2.3万亿元。中国商业航天正步入黄金时期。

  正如“长征十一号”火箭首任总指挥杨毅所言,“中国商业航天已迎来最好发展机遇,已由基础制造、产品研发的1.0时代进入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2.0时代,并有望在5年内进入3.0时代。”

  那么,商业航天在5年内进入3.0时代的底气是什么?

  首先,是政策利好。在“十四五”规划中,空天科技出现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把航空航天科技定位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足以体现出国家对于航天科技的重视程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商业航天是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且产业协同强的航天新业态,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其次,是人工智能赋能。当下,航空航天和人工智能分别代表了能量和信息运用的最高水平,航空航天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可以赋予我国太空产业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工程师进行任务设计和规划,利用可靠和相关的信息来回答复杂的查询,另一方面,用于卫星数据处理的人工智能提供了对地球状态的详细观察,这在监测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此背景下,以星河动力、时空道宇、银河航天等为代表的新型商业航天企业,还有以地卫二为代表的全球化太空智能卫星公司,凭借其专业性占据商业航天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建立起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断把商业航天推向规模化、产业化并实现智能化。

  最后,是广阔的商业前景。泰伯智库预测,2021年至2025年,我国年均卫星发射数量将达到1000颗,年均火箭发射次数或冲刺55次;2026年至2030年,年均卫星发射数量更是有望达到3524次,直接翻了3倍。整个商业航天市场容量,在未来十年内,将要达到12万亿元。

  可见,中国商业航天,正值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产业链以卫星批量化先行

  两年前,出身航天系统的小米CEO雷军曾表示,商业航天的本质是要将航天从科研转为工业的模式。雷军还称,卫星互联网被列为了新基建重要发展范畴,为商业航天领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并建议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进入卫星互联网的门槛。

  从科研模式转成工业模式,这便是商业航天所承载的重要意义。而工业模式,意味着商业航天需搭建一个完整的链条,驱动一条产业链上的公司通力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在具体产业链方面,国海证券研报显示,商业航天产业链分为上游卫星研制、中游火箭发射服务与地面设备制造、下游的卫星应用与服务。当前商业航天产业链各个板块均培育了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相互补充形成了初步的产业生态,国内商业航天产业生态逐渐完善。

  从商业价值来看,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在商业航天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应用及运营占市场规模比重较高,收入贡献比例均达到45%,是商业航天率先商业化的环节;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仍然处于初步阶段,两者的收入贡献共约10%。

  由此可见,资本市场也逐渐明晰未来商业航天的产业链发展方向。目前,在整个航天产业链中,在一发商业火箭成功发射的背后,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的价值只占10%,这意味着火箭、卫星所需关键零部件的可开拓、可想象空间非常巨大。

  为了将这部分可想象空间转化为现实,制造链的整合对于提升商业效率极其关键。这要求商业航天未来应大力发展低轨卫星星座,推动卫星制造从“实验室定制化研制”到“产品线批量化生产”的转变,卫星密集发射同时带动火箭发射向高可靠、低成本、灵活发射的方向发展。

  这也意味着,凭借着造价低、周期短、可批量的优势,商业卫星将逐渐成为未来趋势的主导,从而更加灵活地满足各类客户的光学、遥感、探测、定位、通信等多种需求。

  面对这样的可观前景,一些商业航天公司的卫星批量化生产也正在路上。比如,吉利打造出全国首个商业化卫星工厂,吉利商业卫星生产正式步入批量化生产阶段;此外,今年3月,由国内民营企业银河航天自主研制的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展现了卫星产线的小规模批产能力。

  商业航天打开新兴应用成长曲线

  之所以在产业链布局中倡导卫星批量化先行,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可以催生更多的新兴应用领域,并满足人们对未来商业航天更多应用场景的需求。

  新华社《中国名牌》品牌沙龙栏目曾提到,近年来,基于载人航天技术衍生出来的技术,催生出3万多种民营科技产品和民用产品,包括圆珠笔、不粘锅、人工心脏、透析机等,这些衍生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海证券研报也指出,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以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为主的卫星应用成为更加贴近民生的一环。卫星应用覆盖了包括国土调查、水利、林业、农业、电力、应急管理、环保、海洋、气象、地震、地矿、交通、城市管理、保险、金融在内的诸多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军武科技CEO曾航曾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批量化发射商业卫星的作用,他指出,火箭相当于当年移动互联网时期的4G/5G网络,卫星则相当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开发,通过大幅降低卫星的发射门槛,并发射大量遥感卫星进行组网,可以重新塑造多个领域的商业模式。

  拿电动汽车来说,当下电动汽车中的车联网可以凭借卫星组网从而大大扩展其原有功能。比如,马斯克的特斯拉电动车便采用旗下的spaceX发射的卫星所提供的联网报告,并以此用于无人驾驶导航。

  再如,杭州的地卫二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是我国商业卫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AI卫星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储备,自研的智能卫星技术性能为全球同行顶尖水平的10倍量级。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4日,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吉达遭遇罕见暴雨天气后,地卫二棱镜实验室团队在接到指令后数小时内紧急调用雷达卫星(SAR) ,对受灾严重区域进行大规模检测,分析洪灾受灾严重区域和城市内涝区域分布情况,并提交给市长,尽可能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灾难所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地卫二还将于2023年发射试验星,该试验星可以同时采集地球和太空影像,并结合太空智能绘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卫星自己拼接的星系和星云图。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分工细化,我国商业航天已进入到高速工业化时代,成为一条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新赛道。而这不仅要归功于这些向上生长的商业航天企业,还有涌现出的一大批心怀星辰大海的追梦人。

  更多信息可以来这里获取==>>电子技术应用-AET<<

微信图片_20210517164139.jp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