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可编程逻辑> 其他> Linux教学——Linux文件系统、磁盘I/O是怎么工作的

Linux教学——Linux文件系统、磁盘I/O是怎么工作的

2022-11-07
来源: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 一口Linux
关键词: Linux 文件系统 磁盘IO

  同CPU、内存一样,文件系统磁盘I/O,也是Linux操作系统最核心的功能。

  磁盘为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持久化存储。

  文件系统则在磁盘基础上,提供了一个用来管理文件的树状结构。

  文件系统

  1. 索引节点和目录项

  Linux中的一切都由统一的文件系统来管理,包括普通的文件和目录,以及块设备、套接字、管道等。Linux文件系统为每个文件都分配了两个数据结构,索引节点(index node)和目录项(directory entry),主要用来记录文件的元信息和目录结构。

  索引节点,简称为 inode,用来记录文件的元数据,比如inode编号、文件大小、访问权限、修改日期、数据的位置等。索引节点和文件一一对应,它跟文件内容一样会被持久化到磁盘,所以,索引节点同样占磁盘。

  目录项,简称为dentry,用来记录的文件的名字、索引节点指针以及与其他目录项的关联关系。多个关联的目录项,就构成了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它是由内核维护的一个内存数据结构,通常也被称为目录项缓存。

  换句话说,索引节点是每个文件的唯一标志,目录项维护的是文件系统的树状结构。目录项和索引节点的关系是多对一,或者可理解为一个文件多个别名。举个例子,通过硬链接为文件创建的别名,就会对应不同目录项,这些目录项本质上是连接同一个文件,所以索引节点相同。

  更具体地说,文件数据是怎么存储的,是直接保存到磁盘的?实际上磁盘读写的最小单位是扇区,扇区只有512B大小,如果每次读写这么小的单位,效率一定很低。所以,文件系统又把连续的扇区组成逻辑块,再以逻辑块为最小单元去管理数据。常见的逻辑块大小是4KB,即连续的8个扇区。下面展示一张示意图:

微信截图_20221107172404.png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目录项本身在内存中,索引节点在磁盘中。前面的 Buffer 和 Cache 原理中提到,为了协调慢速磁盘和快速CPU之间的性能差异,文件内容会缓存到页缓存 Cache中。索引节点自然也会缓存到内存中,增加速文件访问。

  第二,磁盘在执行文件系统格式化时,会被分成三个存储区域,超级块、索引节点区 和 数据块区。其中,超级块存储整个文件系统状态;索引节点区存储索引节点;数据块区,存储文件数据。

  2. 虚拟文件系统

  目录项、索引节点、超级块、逻辑块构成Linux文件系统四大基本要素。不过,为了支持各种不同的文件系统,Linux内核在用户进程和文件系统中间,引入了一个抽象层,即虚拟文件系统VFS。VFS定义了一套所有文件系统都支持的数据结构和标准接口。这样,用户层和内核其他子系统都只需要跟 VFS 提供的统一接口交互就可以了,不需要关心底层各种文件系统的实现细节。下图很好展示了Linux文件系统的架构图,能更好的帮助理解系统调用、VFS、缓存、文件系统以及块存储之间的关系:

微信截图_20221107172704.png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VFS下面Linux可以支持各种文件系统,按照存储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基于磁盘的文件系统,也就是把数据直接存储到计算机本地挂载的磁盘中。如 EXT4、XFS、OverlayFS等。

  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也就是虚拟文件系统,不需要磁盘分配任何存储空间,只占用内存。如 /proc 文件系统、/sys 文件系统(主要向用户空间导出层次化的内核对象)。

  网络文件系统,用来访问其他计算机数据的文件系统,如 NFS、SMB、iSCSI等。

  这些文件系统,要先挂载到 VFS 目录树中的子目录(挂载点),然后才能访问其中文件。比如安装系统时,要先挂在一个根目录( / ),在根目录下,再把其他文件系统挂在进来。

3. 文件系统I/O

  把文件挂到挂载点后,就能通过它去访问它管理的文件了。VFS提供的访问文件的标准接口,以系统调用的方式提供给应用程序使用。比如,cat命令,相继调用 open()、read()、write()。文件读写方式的各种差异,也导致I/O 的分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缓冲与非缓冲I/O、直接与非直接I/O、阻塞与非阻塞I/O、同步与异步I/O等。下面详细解释下这四种 I/O分类:

  第一种,根据是否利用标准库缓存,可以把文件I/O 分为 缓冲I/O 和 非缓冲I/O。这里的“缓冲”,其实指的是标准库内部实现的缓存。例如,很多程序遇到换行时才真正输出,换行前的内容,就是被标准库暂时缓存起来。因此,缓冲I/O 指的是利用标准库缓存来加速文件的访问,在标准库内部再通过系统调用访问文件;非缓冲I/O 指的是直接通过系统调用访问文件,而不通过标准库缓存。无论是缓冲还是非缓冲 I/O,最后都是通过系统调用访问文件。而根据前面内容,系统调用后,还通过页缓存,来减少磁盘I/O操作。

  第二种,根据是否利用操作系统的页缓存,可以把文件I/O 分为直接I/O 和 非直接I/O。想要实现直接I/O,需要在系统调用中指定标志 O_DIRECT,如果不指定,默认是非直接I/O。不过注意,这里的直接、非直接I/O,其实最终还是和文件系统交互。如果实在数据库等场景中,还会看到,跳过文件系统读写磁盘的情况,即裸I/O。

  第三种,根据应用程序是否阻塞自身运行,可以把文件I/O 分为阻塞I/O 和 非阻塞I/O。在应用程序执行I/O 操作后,如果没获得响应,就阻塞当前线程,自然不能执行其他任务,这是阻塞I/O;如果没获得响应,却不阻塞当前线程,继续执行其他任务,随后通过轮询或者时间通知的形式,获得之前调用的结果。比如,访问管道或者网络套接字时,设置 O_NONBLOCK 标志,表示非阻塞方式访问,若不做任何设置,默认就是阻塞方式访问。

  第四种,根据是否等待响应结果,可以把文件I/O 分为同步I/O 和 异步I/O。在应用程序执行I/O 操作后,如果一直等到 整个 I/O完成后才获得响应,就是同步I/O;如果不等待 I/O 完成以及完成后的响应,继续往下执行,等到 I/O 完成后,响应会用事件通知的方式,告诉应用程序。比如,在操作文件时,如果设置了 O_SYNC 或 O_DSYNC标志,就代表同步I/O,后者是等待文件数据写入磁盘后才返回,而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要求文件元数据也要写入磁盘后才能返回。再比如,在访问管道或者网络套接字时,设置选项 O_ASYNC后,就是异步 I/O内核会通过 SIGIO 或者 SIGPOLL,来通知进程,文件是否可读写。

  总之,无论是普通文件和块设备、还是网络套接字和管道等,都通过统一的VFS接口来被访问。

  4. 文件系统性能观测

微信截图_20221107172857.png

  加上-i 参数查看索引节点的使用情况,索引节点的容量,(也就是 Inode个数)是在格式化磁盘时设定好的,由格式化工具自动生成。当你发现索引节点空间不足时,但磁盘空间充足时,很可能是过多的小文件导致的,一般的删除它们或者移到其他的索引节点充足的磁盘上,就能解决问题。

  接下来,文件系统的目录项和索引节点的缓存,如何查看呢?

  实际上,内核使用 Slab 机制,管理目录项和索引节点的缓存。/proc/meminfo 只给出了Slab整体大小,具体到每一种Slab缓存,就要查看 /proc/slabinfo。运行下面命令可以得到,所有目录项和各种文件系统的索引节点的缓存情况:

微信截图_20221107173010.png

  dentry 行表示目录项缓存,inode_cache 行,表示VFS 索引节点缓存,其余的则是各种文件系统的缓存。这里列比较多,可查询man slabinfo。实际性能分析时,更多使用 slabtop,来找到占用内存最多的缓存类型:

微信截图_20221107173043.png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到,目录项和索引节点占用最多的 Slab缓存,但其实并不大,约23MB。

  思考:find / -name file-name 命令导致会不会导致缓存升高,如果会,导致哪类缓存升高呢?

  find / -name 命令是全盘扫描(包括内存文件系统、磁盘文件系统等),所以这里会导致 xfs_inode 、proc_inode_cache、dentry、 inode_cache这几类缓存的升高,而且在下次执行 find 命令时,就会快很多,因为它大部分会直接在缓存中查找结果。这里你可以在执行find命令前后,比较slabtop、free、vmstat输出结果,又会有更深的理解。

 磁盘 I/O

  1. 磁盘

  首先,根据存储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机械磁盘 和 固态磁盘。

  机械磁盘:也称为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r,缩写HDD),机械磁盘由盘片和读写磁头组成,数据存储在盘片的环状磁道中,最小读写单位 扇区,一般大小为512B。在读写数据时,需要移动磁头,定位到数据所在的盘片磁道中,然后才访问数据。如果 I/O 请求刚好连续,那就不需要磁道寻址,可获得最佳性能,这就是顺序I/O 的工作原理。随机 I/O,需要不停地移动磁头,来定位数据位置,读写速度比较慢。

  固态磁盘:Solid State Driver,缩写SSD,由固态电子元器件组成,最小读写单位 页,一般大小4KB、8KB等。固态磁盘不需要磁道寻址,不管是连续I/O,还是随机I/O的性能,都比机械磁盘好得多。

  另外,相同磁盘的顺序I/O 都要比 随机I/O 快得多,原因如下:

  对于机械磁盘来说,随机 I/O需要更多的磁头寻道和盘片旋转,性能比顺序I/O 慢。

  对于固态盘来说,虽然随机I/O 性能比机械盘好很多,但是它也会有“先擦除、再写入”的限制。随机读写也有大量的垃圾回收,所以还是会比顺序I/O 慢很多。

  另外,顺序I/O 可以通过预读的方式,来减少 I/O请求的次数,这也是其性能优异的原因之一。

  在上一节提到过,如果每次都读写 512B 数据,效率会很低。文件系统会把连续的扇区或页组成逻辑块,作为最小单元管理数据,常见的逻辑块是 4KB,即连续的8个扇区,或者一个页。

  其次,还可以按照接口来分类,可以把硬盘分为 IDE、SCSI、SAS、SATA、FC等。不同的接口,分配不同的设备名称。比如 IDE的会分配一个前缀为 hd 的设备名,SCSI 和 SATA会分配一个 sd 前缀的设备名。如果是多块同类型的磁盘,会按照a、b、c等字母顺序编号。

  第三,还可以根据使用方式,将磁盘划分为不同架构。最简单的就是,作为独立磁盘来使用。然后再根据需要,将磁盘划分成多个逻辑分区,再给分区编号。比如前面多次用到的 /dev/sda,还可以分成两个分区 /dev/sda1 和 /dev/sda2。另一个比较常用的架构是,将多块磁盘组成一个逻辑磁盘,构成冗余独立 的磁盘阵列,RAID,提高数据访问性能,增强数据存储的可靠性。

  根据容量、性能、可靠性的不同,RAID可以分为多个级别,如RAID0、RAID1、RAID5、RAID10等。RAID0有最优的读写性能,但不提供数据冗余的功能,其他级别的 RAID,在数据冗余的基础上,对读写性能有一定的优化。

  最后一种架构,把磁盘组合成网络存储集群,再通过NFS、SMB、iSCSI等网络存储协议,暴露给服务器使用。

  其实,在Linux下,磁盘是作为块设备来管理的,也就是以块为单位来读写数据,且支持随机读写。每个块设备都被赋予主、次两个设备号,主设备号用在驱动程序中区别设备类型,次设备号用来给多个同类设备编号。

  2. 通用块层

  为了减少不同块设备的差异带来的影响,Linux通过一个统一的通用块层,来管理各种不同的块设备。通用块层其实是处在文件系统和磁盘驱动中间的一个块设备抽象层。有两个功能:

  第一个跟虚拟文件系统的功能类似。向上,为文件系统和应用程序,提供访问块设备的标准接口;向下,把各种异构的磁盘设备抽象成统一的块设备,并提供统一框架来管理这些设备的驱动程序。

  第二个功能,通用块层还给文件系统和应用程序发来的I/O请求排队,并通过请求排队、合并等,提高磁盘读写的效率。

  对 I/O请求排序也是 I/O调度。事实上,Linux内核支持四种 I/O调度算法,NONE、NOOP、CFQ、DeadLine。

  NONE:确切的说并不能算调度,因为它完全不使用任何调度器,对文件系统和应用程序的 I/O不作任何处理,常用在虚拟机中(此时磁盘 I/O调度完全由物理机支持)。

  NOOP:最简单的一种调度算法,是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只做一些最基本的请求合并,常用于SSD盘。

  CFQ:完全公平调度器,是现在很多发行版的默认 I/O调度器。它为每个进程维护了一个 I/O调度队列,并按时间片来均匀分布每个进程的 I/O请求。类似于进程的CPU调度,CFQ调度还支持进程 I/O的优先级调度,所以适用运行着大量进程的系统,像桌面环境、多媒体应用等。

  DeadLine:分别为读、写请求创建不同的 I/O 队列,可以提高机械磁盘的吞吐量,并确保达到最终期限的请求被优先处理。这种调度算法 多用在 I/O 压力比较大的场合,如数据库等。

 3. I/O栈

  结合上面讲的文件系统、磁盘和通用块层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整体来看 Linux存储系统的 I/O原理了。事实上,我们可以把 Linux存储系统的 I/O栈,由上至下分为三层:文件系统层、通用块层、设备层。看图:

微信截图_20221107173218.png

  根据这张全景图,我们可以更清楚理解,存储系统的 I/O的工作原理:

  文件系统层,包括虚拟文件系统和其他各种文件系统的具体实现。首先为上层的应用程序提供标准的文件访问接口,对下会通过通用块层,来存储和管理磁盘数据。

  通用块层,是Linux磁盘 I/O的核心,包括设备 I/O队列和 I/O调度器。会对文件系统的 I/O请求进行排队,再通过重新排序和请求合并,再发给下一级设备层。

  设备层,包括存储设备和相应的驱动程序,负责最终物理设备的 I/O操作。

  存储系统的 I/O,通常是整个Linux系统中最慢的一环。所以,Linux通过多种缓存机制来优化 I/O 效率。比如,为了优化文件访问性能,会使用页缓存、索引节点缓存、目录项缓存等多种缓存机制,减少对下层块设备的直接调用。同样,为了优化块设备的访问性能,会使用缓冲区,来缓存块设备的数据。

 4. 磁盘性能指标以及观测

  这里说一下常见的五个指标,使用率、饱和度、IOPS、吞吐量以及响应时间等,这五个指标是衡量磁盘性能的基本指标。

  使用率,是指磁盘处理 I/O的时间百分比。过高的使用率(如超过80%),通常意味着磁盘 I/O的性能瓶颈。

  饱和度,磁盘处理 I/O的繁忙程度,过高的饱和度,意味着磁盘存在严重的性能瓶颈。当达到100%时,磁盘就无法接受新的 I/O请求。

  IOPS,每秒的 I/O请求数。

  吞吐量,每秒的 I/O请求大小。

  响应时间,从发出请求到收到响应的时间间隔。

  注意,使用率只考虑有没有 I/O,而不考虑 I/O大小,即使达到100%,也有可能接受新的 I/O请求。在数据库、大量小文件等这类随机读写比较多的场景中,IOPS更能反应系统整体性能。在多媒体等顺序读写较多的场景中,吞吐量更能反应系统整体性能。

  一般来说,我们在为应用程序的服务器选型时,要先对磁盘 I/O的性能进行基准测试,推荐的性能测试工具 fio,来测试磁盘的 IOPS,吞吐量以及响应时间等核心指标。用性能工具得到的指标,作为后续分析应用程序的性能依据。一旦发生性能问题,就可以把它们作为磁盘性能的极限值,进而评估磁盘 I/O的使用情况。

  接下来看看怎么观测磁盘 I/O?首推的工具 iostat,它提供每个磁盘的使用率、IOPS、吞吐量等各种常见的性能指标,当然这些指标来自 /proc/diskstats。iostats 的输出界面如下:

微信截图_20221107173333.png

  下图说明了这些列的具体含义:

微信截图_20221107173349.png

  这些指标,你要注意,%util 磁盘使用率,r/s + w/s IOPS,rkB/s + wkB/s 吞吐量, r_await + w_await 响应时间。另外从 iostat 并不能直接得到磁盘的饱和度,但是可以把观测到的,平均请求队列长度 或者 读写请求完成的等待时间,跟基准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综合来评估。

  我们再来看看,每个进程的 I/O情况。iostat只能看到磁盘整体的 I/O性能数据,并不能知道具体哪些进程 在进行磁盘读写,推荐两个工具:pidstat 和 iotop。具体使用这里略过。

  更多信息可以来这里获取==>>电子技术应用-AET<<

微信图片_20210517164139.jpg

微信图片_20220701092006.jpg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 一口linux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OifG5m1VkSUmKOFzdi-5Q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