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信与网络> 业界动态> 前沿 | 课程思政助力网安人才培养

前沿 | 课程思政助力网安人才培养

2021-09-25
来源: 中国信息安全
关键词: 网安 课程思政

  网络空间开放无界,斗争无形,既是技术的博弈,又是意志的比拼,更是对理想信念的考验。这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开展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红专并进培养网安人才,是当前网安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安人才要求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网络空间安全是一个攻守方博弈的过程,攻守方都需要知识和技术。掌握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既可以用于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维护国家、社会安全,也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在网络上进行违法活动,从事危害党和国家安全的行为。正与邪的转化只在一念之间。而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受教育者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媒体的普及使受教育者的成长环境不仅仅局限于本身生活的日常环境,还被时刻变化的网络平台所影响。受教育者的心智不完全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弱,在本身充满好奇心和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的青春期,普遍存在着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反智、反传统的思想倾向,其“三观”呈现了多元化的状态。当复杂多样的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与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提供的内容有差距时,受教育者会倾向网络中可自主选择的、多样化的内容,而不是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因此,如何保持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慎独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安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培养网络安全人才敬畏政治红线、远离法律高压线、守住道德底线的艰巨使命。

  二、网安人才需要过硬的理论实践能力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针对信息生成、存储、传输和交互的各个环节,用数学方法刻画和描述其变换过程和状态,建立安全控制与管理模型,进而保障信息及信息系统的高安全性、高可信性和高可用性。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不仅综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近的一级学科,也综合了生物、管理、法律等自然及人文学科的内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兴交叉学科。从事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研究的学生既要具备理论学习、阅读文章、写文章的能力, 同时也要具备能够发现漏洞、编写代码、利用工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过程中, 除了把理论知识基础打扎实之外, 更要着眼于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入应用、实践和理解,是当前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专业能力培养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课程思政重构网安学科知识

  自从有了教育 , 特别是有了学校教育以来 , 学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最初的专业学科知识梳理和传授,到之后的学科实践教学方式,再到专业学科理论成型,最终形成学科教育研究的整个体系。这种实用性的教育研究曾经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也出现了侧重传承忽视创新,注重技术性原理,对人文性精神传承不够的情况。

  大学专业课程实质上是一种人类文化产品,专业知识的积淀代表了一段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峰,从文化传承延续性的角度来讲,学科教育天然具备专业和教育双重属性,是育人的最佳选择。“高校课程与社会政治之间从一开始就发生着直接的关系,中世纪大学最早的使命之一就是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因此,可以说思政意义是大学专业课程的一贯禀性。

  课程思政使学科教育重回立德树人的初心,其本质在于统合课程与思政的基本属性,使学科目标与思政目标统一于课程之中。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结构的优化,把科技理性(学科理性)与人文理性、思政理性有机融合起来。从结构的视角来看,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种结构的重建,在课程结构与思政结构重塑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整体性课程。

  课程思政对课程的重构注重实践,强调课程的价值取向。在学科知识结构的思政性建构过程中注重实践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国家发展需求,注重学习者的发展需求。从学科知识的发生、体系、逻辑、功用等学科知识视角出发,挖掘学科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思政价值,把学科知识作为思政知识实践与应用的具体领域,使课程知识在学科价值、社会价值、主体价值三方面实现有机统一;在思政知识结构的学科性建构过程中,从思政知识的学科指向、学科应用、学科意义等思政知识视角出发,挖掘思政知识中蕴含的学科元素与学科生长点,挖掘思政知识在学科知识的方法论、目的论、价值论等方面的意义,追求思政知识与学科发展、学习者专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就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课程而言,学科知识结构的思政元素,如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发展史、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术界或工程界名人的榜样作用(做人、处事、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等)、重大网络空间安全工程项目的象征意义(护网行动、大数据与网络安全攻防演练)等;思政知识结构的学科性元素,如中国网络空间安全政策、法规的意义、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的科技哲学、影视作品、新闻素材等。

  在课程思政重构时,可以根据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多角度、多渠道挖掘这些元素,达到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合,发挥课程思政全面育人的最大效能。

  在密码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王小云教授在 2004 年破解MD5 密钥案例,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权威性形成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学习主动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发起学习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造知识结构、更新知识理念,形成知识体系。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艰苦的,榜样人物所展示的不断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也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持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同时,教师通过密码专家参加国际安全会议被美国拒签案例、乌克兰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和伊朗核反应堆被毁事件,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身为网安人的使命感。

  在信息安全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考虑到该课程会涉及大量标准,教师照本宣科地解读这些标准,学生听起来就会很乏味,可以考虑将标准与实训环境相结合。以物理安全为例,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16)、中国数据中心机房等级分类及标准等。教师可布置作业,鼓励学生针对全校计算机机房和数据中心的环境按照国标规定的场址、光线、温湿度、间距、布线和消防标准提出存在的问题,生成书面报告,并提交给学校相关部门整改。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专业技能的锻炼和提升,而且当学生提出的意见得到认可和整改,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学校归属感也会自然而生。

  四、课程思政重塑网安人才认知

  课程思政对于学科的重构使得课程参与者及其行动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课程知识参与者主要由学科专家、教师以及学生构成,形成了学科专家、教师、学生“自上而下”的运行方式,结构单一,运行方式是单向、线性的。传统课程认知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追求课程学科逻辑的认知,往往忽视学科逻辑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根源,在学科知识建构过程中弱化社会功用、意识形态等思政性因素;往往重视“最有价值的知识”,而忽视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如何创造知识的价值等问题,忽视学科知识在主体的生存、发展、信仰等方面的价值。

  课程思政对知识结构的重构,推动教师、学生、课程管理者、学科专家、思政专家、企业家、社区管理者等多元主体参与课程知识的生产与运作,使课程设计与实施成为集体审议的过程。多重主体参与课程知识的双向互动运作,形成学科知识结构与思政知识结构的一体化运作模式。教师充分发挥主体间的协调和中介作用,学生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形成思政认知和学科认知相结合的认知结构。思政认知结构作为方法论、目的论、价值论,指导学科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并把思政知识结构中蕴含的方法论、目的论、价值论同化到学科知识结构当中,将学科认知结构中特殊领域的认识用于扩展、证明思政认知结构。

  网络安全是一个新兴领域,具有知识覆盖面广,技术更新快,与实际需求联系紧密的特点。高校、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培养经验,安全企业既是直接用人单位又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生产者,二者结合,形成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多重主体参与到课程知识的生产与运作的局面。一方面高校可以针对国家、社会及企业在安全领域的需求,结合安全技术与产品,及时更新培养学科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高校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实现以实践带动学科,以学科支撑实践的双赢。学生则可以通过参加教学活动和课外科技实践、与教师一起学习探讨和探索专业知识的奥秘,掌握学科知识规律、提升学科素养;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企业的工程优势,借助项目、实习环节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了解网络空间安全现状,把握网络空间安全知识、技能和人才的社会需求,形成网络空间安全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提升网络空间安全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进而成长为国家、前途和命运,不断奋斗进取的新一代网安人。(项目资助:北京邮电大学 2020 年本科教改项目“《信息安全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电子技术图片.png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