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电源技术> 业界动态> 无线充电功率“限高”50W,对厂商及消费者有何影响?

无线充电功率“限高”50W,对厂商及消费者有何影响?

2021-02-25
来源:电子技术设计
关键词: 无线充电 50W

  近年来。不少国产手机品牌不断推陈出新超越国外产品,在充电领域也以不断攀升的“充电功率”为卖点。

  但前段时间,有关部门发布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却给这些冲击高功率无线充电榜的品牌与手机消费者们“浇了一盆冷水”。

  征求意见稿中提到:自2022年1月1日所有生产、进口在国内销售、使用的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额定传输功率要求小于50W

  是否意味着高功率无线充电时代的结束?该文件是否阻碍了技术的发展?

 除了 “限高”50W,还有哪些要求?

  征求意见稿的细则较为明晰,涉及到功率、频段、辐射值、保护区域等多个维度。

微信截图_20210225094504.png

  征求意见稿提出,规定适用于移动、便携式以及电动汽车(含摩托车)的无线设备,并要求“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应当工作在100-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 频段,且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50W,辐射参数应当满足《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技术要求》。”

  最后,部分射电天文台附近有距离保护,从1到5公里不等。

  可能是考虑到实际情况,意见征求稿也给出了宽限时间,如果意见稿“转正”,则从 2022 年 1 月 1 日开始执行,之前已投入使用且合规的无线充电设备,原则上可以用到报废为止。

为何高功率被限制?

  意见征求稿开头就说明了规范理由:“避免对各类依法开展的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微信图片_20210225094643.jpg

  大到手机信号基站,小到手机、无线充电器、微波设备等,本质上都是无线电发射设备,在工作时都会向周围发送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频段资源有限,二是频段相近时容易产生干扰。我们身边充斥着大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线电波,这些电波不可避免地相互干扰,已经到了散乱的程度。

  而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加剧了这种复杂局面,给手机充电时,无线充电板的发射线圈基于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手机接收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电能从发射端转移到接收端,向手机供电。充电过程中会形成电磁场,可能干扰其它的无线电波。

  如无线充电宝,它既可以跟着用户在陆地上走走停停,又可以被用户带上飞机飞上天,情况十分复杂,未来几乎每个人都会用到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如果不对设备的功率进行限制,无线电波干扰将是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

  再比如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的 WiFi、蓝牙、手机信号等,就会被无线电波干扰。有些蓝牙鼠标放在某个地方使用总是断断续续,换一个地方又好了,可能就是受到了干扰。

  无线充电产生的电磁波还可能影响军事电波频段,之所以限定功率和频段,应该也有相应考量。

看似限制,实则规范行业

  这次文件发布看上去是手机无线充电技术发展会被限制,但对于快充技术来讲,最重要的不是最高充电功率,而是高功率能够持续充电的时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征求意见稿也意味着无线充电设备技术发展将步入规范管理,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

  目前整个无线充电的标准已基本明确,主要按照三种方式来分类:

  第一种:紧密耦合方式,也叫电磁感应。它的代表是无线充电联盟(WPC)的Qi标准,工作范围在110-205KHz低频频段。现在几乎所有的消费级手机、平板电脑,都是在跟随WPC的最新标准。

  第二种:磁场共振方式。它的代表是AirFuel(A4WP与PMA整合之后的新联盟)标准,主要针对将来的电动汽车领域,它充电时会通过相同频谱磁场共振的方式进行电力传输,工作在6.78MHz频段。

  第三种:非耦合(Uncoupled)方式,通过一些无线的方式进行电力传输,包含射频、超声以及红外等。

  智能手机主流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电磁感应定律,手机大多采用以Qi技术为主的接触式充电。如充电底座的发射器线圈和设备上的接收器线圈共同构成一个电磁耦合感应器,发射器线圈所携带的交流电生成磁场,并通过感应使接收器线圈产生电压。这种电压可用于为移动设备供电或为电池充电。

  有线充电作为现在的主流,已经发展到了百瓦时代,很多手机厂商拥有相当成熟的技术。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其设备对散热、安全性设计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更加严苛的标准和管控。

 对厂商及消费者有何影响?

  目前,网友大致分为三派:赞同派、反对派和无所谓派。

  赞同派的理由主要是 50W 无线充已经够了,再往上增加功率,无线电波干扰会让所有人共同买单,反对派认为这对科技进步是一种扼杀,完全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案,无所谓派对此事不感兴趣。

  从目前手机充电市场来看,50W 已是一个不低的功率水平,不少手机的有线充电功率也仅在 5-35W 之间,即使像 MacBook 这样的中型移动设备,有线充电功率也只是 61W,功率再往上,大型固定电子设备就要用到有线充电了,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暂时不会有太大影响。

  同时,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很多大功率无线充电设备还存在着散热差、噪音明显、功率突然降低、不兼容等诸多问题,远远没有优化好,很多设备仅能达到一段时间的功率峰值,随后便迅速降低功率,才有了33W快充速度高于40W快充的奇葩现象。

  对于厂商来讲,应该就比较难受了。

  电子设备研发周期大多为 1-2 年,说不定现在已有很多无线充电功率超过 50W 的设备进入了研发末期,现在突然公布意见征求稿,厂商需要重新设计相应的零件,打乱了研发节奏,好在意见稿给了一年缓冲时间,应该不会产生大的问题。

  客观上,如果无线充电规定正式推行,也会促使厂商静下心来,不再为了营销噱头比拼功率数值,把研发精力放到无线充电设备的稳定性上来,如果能做出少发热、噪音小、功率可以一直维持 50W、兼容不同品牌产品的无线充电设备,说不定比抽风的 100W 无线充要好得多。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