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设计的时候没考虑女性
2020-03-09
来源:网易科技
为了让外界知晓医护人员的辛苦,媒体的镜头记录下了医护人员一层又一层穿脱防护服的画面。由于一件防护服足以让人“膨胀”一大圈,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被友善地称为“大白”。然而,你有没有想过:防护服这么肥大是正常的吗?特别是对女性医护人员而言。
为了照顾各种身材的使用者,防护服本身的设计偏宽松,可宽松不是唯一的问题,尺寸、比例完全不合身材也带来了不便。不少女性医护人员穿的防护服,裆部都快垂到膝盖了。
调查发现,医用防护服不分尺码,只分大小,而女性穿着的是以男性身材标准生产的“小号”。
医用防护服只是冰山一角。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多个领域,女性的需求往往被忽视,女性只能去适应根据男性数据制定的标准。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男性数据为基础的世界——数据上的偏见给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甚至威胁到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过大的医用防护服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医院使用的防护服偏大,确实有现实不得已的原因。为了保证送到医院的物资都能用得上,各个组织在购买物资的时候会“就大不就小”——大了还能穿,小了穿不进去物资就浪费了。在孝感市中心医院的隔离病房工作的艾护士告诉果壳,送到医院的防护靴(类似雨靴的质地)最小号是40码。
在酒店隔离点工作的杨护士,身高161,曾穿着棉袄套进XL码的防护服。对于杨护士来说,倒是不存在防护靴过大的问题——因为物资实在紧缺,在酒店隔离点这样的“二线”,大家都直接套上厚厚的塑料袋代替防护靴。
特殊时期,需要理解和包容。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即便行动有些不便,都少有抱怨。
但不是为女性设计的防护用具,确确实实地会影响她们的工作。
由于防护服的来源不同,有卫健委调配过来的,有医院集中采购的,还有各类爱心组织的捐赠,杨护士见过各式各样的防护服。某不知名品牌的防护服她穿着特别不舒服。由于帽子的部分做得太大,“帽檐不停地往眼睛的方向掉,能把整个额头都包住”,杨护士只能时不时用手去提。戴着两层手套,又要用手套提帽子,本来头部应该是相对清洁的区域,这么做无疑会增加暴露的风险。
无论什么品牌,医用防护服不分性别,只分大小号,从S号到XXXL号或者更大。不同公司的S号会略有差别,但多以164cm、165cm为起点。
美国雷克兰工业公司中国分公司的技术专家告诉果壳,防护服的尺码不是公司决定的。该公司生产的防护服规格在GB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要求的标准尺寸基础上制定。根据该规定,最小号对应的身长是165cm。
然而,根据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中国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55.8厘米。也就是说,即便是最小号的防护服,对相当一部分女性来说还是太大。
艾护士身高155cm,防护服对她来说普遍偏大,“一脚蹬进去裤腿都踩在脚底下当鞋套”。过大的防护服对她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走路。上半身偏长,裆部偏低,“只能‘慢’步而行,走起路来,整个人像企鹅一样”。
由于面料的特殊性和构造,穿上医用防护服的体验本就不太好。3M公司的技术专家告诉果壳,医用防护服的面料需要阻隔传染性介质,这样的面料必然透气性会差;并且这些防护服都是连体的,防护服的帽沿、袖口、裤腿都要保证密封以防止在空气中悬浮的带有传染性微生物的细微飞沫、气溶胶等颗粒物从缝隙处泄漏进入防护服内部。“这会导致防护服穿起来比较闷,比穿着普通衣物舒适性差很多。”
加上让人呼吸憋闷的口罩和40码的防护靴,“确实增加了几倍的工作负荷,”艾护士说,“换一个被套就会出一身汗。”平时只需要一两分钟的工作,在隔离病房不但需要两个人合作,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再加一道消毒工序,换一个被套要花两个人五到十分钟。
艾护士对此并无怨气,还乐观地说,“只要有得穿就不错了,管它大小号,至少身上是安全的。”
对于女性医护人员不得不穿着过大的防护服的状况,3M公司的技术专家表示,这是“由于受疫情影响,小尺码防护服的需求增加过快, 这种尺码的防护服平常需求没有那么多。而各大防护服生产公司的库存以较大尺码居多,所以一时间不能满足需求, 即便现在大家都开足马力生产,也不能快速扭转供需失衡。”
然而,过于肥大的防护服不但会妨碍行动、增大暴露风险,还会加大体力消耗。有国外学者测量穿着6种不同款式功能防护服作业时的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发现穿着体积庞大的防护服作业会对加重人体行动时的生理负荷,引起不适感。特别是大腿围,防护服大腿的部分越宽松,越会加大着装者的消耗。
另外,像3M、雷克兰等公司出品的防护服腰部都做了收腰设计,能稍微缓解过大防护服带来的困扰。一位在湖北荆州工作的护士告诉果壳,她曾穿过一套肥大又不收腰的防护服,导致走路的时候只能提拉着防护服往前走,“我都想找个绳子当腰带”。
女性不等于男性
包括医生在内,许多职业都有本职业特有的制服,有些也需要不同程度的防护穿戴装备,例如警察、工程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等等。同样,这些制服和防护装备大多是基于成年男性的平均身材和特征进行设计的,不存在性别之分,只有大小之分。大多数雇主认为,女性只需要穿着偏小尺码就行了,却忽略了女性身材的特殊性,比如胸部和臀部,以及与男性相比更为窄小的手和脚。
2016年,英国一项联合英国工会联盟(TUC)等组织发起的研究调查了各行各业需要穿着防护装备工作的女性。有超过一半的女性都表示,她们的工装和防护装备不但不合尺寸,更会影响行动、严重妨碍工作进度。
研究中有女性警官提出,警局提供的调查犯罪现场用的防护靴不分男女,女警们普遍觉得这些靴子又重又不合脚,穿着很不舒服,还会对跟腱造成压力(相比较男性,女性的脚更窄,足弓也更高)。她们向警局的负责人反映情况,但无疾而终。女警们只能自己出钱私下购买合适的靴子。
直到2011年,美国军事学院才第一次采用了专门为女性设计的制服。这套制服的设计考虑到了女性的胸部和臀部,重新设计了膝盖的位置,调整了胯部的尺寸,并且取消了通用的裆部的拉链——这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通通被忽略了。即便如此,女学员们对于靴子的需求还是没有被满足。《华盛顿时报》报道说,美国陆军购买了不同款式的靴子以适应的不同的天气和地理环境,却单单没有考虑到另一种性别。
防护装备——包括防护面罩、眼罩、防护帽、手套、靴子等等——本应起到对人的保护作用,但是在不合身的情况下,防护装备本身却会成为安全隐患。纽约职业健康安全委员会(NYCOSH)指出,过于宽松的服装和手套容易被机器卷入,过大的靴子会增加被绊倒的概率。有铁路行业的女性工作人员曾经反映说,自己的工作本就比较危险,需要用手爬坡,而她被派发到的“标准尺码”的手套和安全帽都太大了,更增加了工作时的危险性。
用来防止化学品飞溅,阻挡粉尘等有害物质的防护眼罩、防护面罩在化学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工作场合十分普遍。但是这些眼罩和面罩都是根据白人男性的标准脸型来设计的,对于大多数女性,以及其他族裔的男性来说都是不合适的。眼罩和面罩不够贴合面部,大大增加了使用者被有害物质伤害的可能性。
对于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不合适的防护装备甚至有可能危及女性的生命。拿防弹衣来说。有国内研究人员发现,一般的个体软质防弹衣普遍由10~50层的无纬布或机织布构成,属于平面结构,很难适应女性的身体曲线。特别是女性的胸部。这使得防护服无法与穿着者的身体贴合,在遭受子弹的冲击时,分散子弹的应力传递会不均匀,很难发挥防弹衣的防弹性能。尤其是水平入射的枪击对女性的胸区更容易造成损害。
数字性别偏见
女性在工作中要时刻面对基于男性数据的不平等待遇,然而褪去了工作服,这些隐性的歧视仍然如影随形——数据偏见给女性带来的不便和影响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如今大多数人生活中最离不开的智能手机为例。苹果在2018年下半年推出iPhone XS和iPhone XR系列之后,收到女性用户的反馈,指出新版iPhone的尺寸对于女性而言太大了。智能手机的平均尺寸是5.5英寸,像iPhone XS Max这样的机型更是达到了6.5英寸。大多数男性可以轻松地用一只手握住这么大的手机,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就吃力多了,很多女性的手甚至还没有手机大。
也许有人会说,用两只手不就行了?但是生活中不乏一些需要单手操作手机的场景: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打电话或回短信的母亲;拥挤的公交车上一手拉着扶手一手刷微博的上班族;对于一些手比较小的女孩来说,单手自拍有时候也是一件费力的事。而且,本来工具被设计出来是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为什么反而要强迫一半的人去适应工具呢?
另外,国外已经有研究发现,在使用手机时,男女的手部肌肉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肌肉活动水平更高。研究者认为,导致差异的原因在于女性的手比较小,在按键时拇指的活动幅度和速度都高于男性。而重复性的、高频率的拇指运动是导致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之一,过快的移动速度可能会增加罹患肌肉骨骼疾病的风险——已有的数据显示,女性出现肌肉骨骼疾病症状并患病的几率确实要高于男性。
有研究者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比如说语音识别软件的出现,也许可以缓解类似长时间使用手机所导致的重复性肌肉劳损。但是遗憾的是,至少目前为止,市面上的语音识别软件仍旧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谷歌在2017年宣布,他们的语音识别软件的准确度可以达到95%,但是这个95%的数据显然与女性无关。华盛顿大学的语言学家雷切尔·塔特曼(Rachael Tatman)的研究发现,谷歌语音识别软件在识别男性的声音时,平均准确度要比识别女性的声音时高13%,在一些偶然的情况下,这样的差异甚至高达70%——而这已经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语音识别软件了。
强大的消费能力使女性消费者成为各大厂商力争的用户群体,然而却鲜有厂商意识到:女性需要的不是粉红色自带美颜功能的手机,而是让女性一只手能轻松操作、并能听得懂她说话的手机。
默认设置:男性
上文提到的都是实际应用场景,倘若把时间线往前推,就会发现早在设计和测试的场景下,女性已经被忽略了。
在测试消防服、化学防护服等功能性服装的性能时,厂家会使用出汗暖体假人来模拟人体、服装和环境之间的热湿交换过程。Newton是经常使用的型号之一。最初,只有男版的Newton。当女版Newton终于出现后,美国Thermetrics公司特别在官网写道“多亏了客户的要求,现在某些Newton模型可以被很快地变成女性,以便让试验人员测试女式服装的热学性能”。
怎么“很快地变成女性”?加一个可拆卸的胸部就行了。尺寸还是男性的尺寸,用完了把胸部拆下来还能“迅速还原” (Thermetrics公司宣传语)。
另一个经常使用假人做测试的场合是汽车出厂前的碰撞试验。过往的数据显示,车祸受伤的人中男性占多数,然而女性受轻伤的可能性要比男性高71%,受重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47%,死亡率比男性高21%。考虑到男女身高、体重上的差异,以及安全带的使用情况、车祸的强度等因素,之所以会出现男女在受伤率和死亡率上的差别,原因只有一个——汽车是根据成年男性的平均身材所设计的。
更确切的说,进行汽车碰撞测试时,所使用的人体模型是以成年男性的平均身材为标准的。这种人体模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首次使用,最常见的一种身高1.77米,体重76公斤,有着男性的肌肉质量和脊柱形状。由于人体模型的身高远远高于女性的平均身高,于是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见女驾驶员为了适应座位,不得不将座椅向前挪,腿向前够。
有科研人员以国内某款汽车为原型研究汽车约束系统对女驾驶员的保护效果,发现由于汽车安全气囊的完全展开时间以男性假人为基准,而女性假人因为身材坐得相对靠前,导致女性假人在气囊没有完全展开时就冲撞气囊,使女性假人头部加速度更早地达到峰值并且数值较大。这意味着在车祸中女性驾驶员会更早地接触安全气囊,所受的伤害也将更加严重。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的规定,汽车做正面碰撞试验时,要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椅最左侧座位上放置一个女性假人,最右侧座位上放置一个儿童安全座椅和儿童假人。在默认的测试场景中,女性不是驾驶员,只能充当后排的乘客。
而在做测试座椅颈部保护性能的鞭打试验时,只需使用男性假人。然而,现实的数据表明,在追尾事故中女性更容易扭伤颈部。一位法医学博士告诉果壳,交通事故里车内人员的颈部损伤,是由于车祸时,车体和车内人员的突然加速或减速以及头部的惯性作用,使颈前后过屈或过伸,导致颈椎、颈髓及脑组织遭受牵拉扭转断离及压迫,造成颈椎半脱位、颈髓受压或挫伤。“由于在肌肉上男女差异很明显,男性的肌肉普遍较女性发达。男性的颈部肌肉也可以在车祸中给男性更好的保护。”
鞭打试验,滑车速度以变化量为(20.0±1.0)km/h 的特定加速度波形发射,模拟后碰撞过程 | C-NCAP
C-NCAP的技术专家告诉果壳,之所以在鞭打测试中使用男性假人,是因为“在实际碰撞事故中,乘员形态各异,很难找到一个通行的假人能够代表所有的乘员,因而会寻找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来模拟真实事故,并为汽车产品开发提供一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
可男性代表不了女性。男女的肌肉质量分布不一样,脊椎骨间距不一样,女性的骨密度更低,身体的平衡性也存在差异。然而,女性却一而再地被忽视,被当成缩小版的男性。这种忽视,有时是致命的。
有国外学者测试了三种不同的汽车颈头部保护系统,发现和标准驾驶员座椅相比,配备某种颈头部保护系统在降低70%男性在车祸中遭受永久性医疗创伤的风险的同时,竟能增加13%女性驾驶员遭受永久性医疗创伤的风险。
心肺复苏CPR培训经常使用的假人——被亲切地称为“复苏安妮”,是一个顶着女性脸孔、有着男性身材的假人。有研究发现,在公众场合因心脏病倒地不起,女性接受陌生人心脏复苏的概率比男性低27%。研究人员猜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CPR训练时假人都是男性身材,没有胸部;在现实中,不习惯触碰女性的胸部等问题,会令原本会伸出援手的人有所迟疑。
你知道有胸部的CPR假人出现是在哪一年吗?2019年。
当社会秩序平稳、万事太平时,女性的观点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女性的需求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当灾害发生、正常秩序被打乱时,女性在平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仿佛更加被合理化了——因为要拯救生命,所以你们的头发不重要,你们只能穿着以男性身材标准设计的防护服,甚至生理期间所需要的卫生用品都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女人占了全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但女性的声音却始终被忽略。
在《隐形的女性》一书中,作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兹(Caroline Criado Perez)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世界的“默认设置”是男性。女性的“缺席”无处不在,却又鲜为人知。无论是厂商、研究机构还是其他相关方,都不能再漫不经心地假设,针对“人们”收集到的结果对男女都适用。男女平等,意味着两性都应该得到平等的考量和保护。在设计标准上,不能不假思索地要求女性向男性靠拢,应该对两种性别予以同等的尊重,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两种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