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电源技术> 业界动态> 1500万元打乱刘立荣重组计划,金立翻盘更难了

1500万元打乱刘立荣重组计划,金立翻盘更难了

2018-10-24
关键词: 金立 发展 回售

微信图片_20181024222707.jpg

来源:《财经》 记者:陈潇潇/文 谢丽容/编辑


2018年八月底,香港一家没有星级的商务酒店里,金立的债权方们终于见到了刘立荣。消失240天后,这位身负巨额债务的金立董事长并没有大的改变,很沉稳,至少表面看如此。


在不大的会议室里,坐着平安银行等数位债权方的代表,以及何大兵等金立高层。刘立荣穿着POLO衫,神态自若,中途还跟大家用了简单的酒店自助午餐。

这是一次关键的洽谈——几乎能决定金立后续发展


当时距离一笔10亿金额的2016年金立公司债回售期(债券回售指在规定日期,如债券持有人决定不再继续持有债券,发行人必须将债券回购回去,也就是发行人必须还钱,否则就算违约),仅剩一个多月。


如果这些债权方都回售公司债,基本判了金立死刑。按照金立目前的还款能力,只能公开违约,这将对战投重组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接下来的最坏结果就是破产清算,在座的这些债权持有者也将损失惨重。目前,金立的战略投资谈判已进入关键时刻。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重组进展。


双方能最终心平气和的坐下来,目的只有一个: 把损失降到最低。


一切如刘立荣的预想,三个小时内,在场的债权方们同金立达成了共识: 不回售金立公司债。如果接下来进展顺利,债权方能秉持承诺到回售最终期限的10月28日,至少能帮金立再延缓一年的自救时间。


希望总是毁于一旦。一个月后,有人反悔了。


诡秘的1500万


10月19日,有1500万的金立公司债最终决定了“回售”。这笔债权来自工商银行。这导致平安银行在内的其他三家债权方,最终倒戈。平安持有3亿的金立债。到19日下午五点半,10亿公司债中有接近4.8亿决定“回售”。


这笔操作使得十个月以来,刘立荣及各斡旋方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身处该事件的一位核心人士告诉《财经》,根据监管机构的规定,10月28日一旦公开违约宣布,“后果非常严重,再融资基本无望。”这意味着,今年5月开始的战略重组计划很可能将画上句号。当时,金立表示已与一家国企达成投资意向。


对于金立的债权方而言,回售与不回售,确实是一场利益的考量。


到了10月初,与刘立荣会面不到一个月,平安银行、工商银行在内的公司债债权人已开始犹豫。


此前所有债权人答应不回售时,都抱着对金立战投的一线转机:重组成功后损失就能减少到最小,大家也不忍看着一家20年的民企这么死去。但这么做的风险是,陪着金立一直拖延下去,最终能否翻盘,也是未知数。


另一位该事件核心人士对《财经》回忆,到了10月,平安的态度已变成了如果有一家反悔,无论金额大小,平安都会跟进。反之,平安则不回售。


但最终,斡旋结果被工商银行的1500万的“回售”决定打破。


上述人士回忆,工商银行的金立债交由一支信托基金管理,最后关头,“也许抱着金额不大,金立会还的心态,”工商银行依然坚持“回售”。这导致平安银行等其余两家债权方也决定回售。


“这就像一个囚徒困境的博弈,各方都有内心的小九九,” 上述人士称,人们都有侥幸和从众心理,“金立还了这家的钱,那是不是也可以还我的。”


去年12月以欧菲为首的供应商捅破窗户纸后,引发了金立信贷及供应链的双重危机。供应商群体首先发难,一年来曾多次在金立深圳总部拉横幅示威。尽管声势浩大,但风暴的核心不在供应商,在金融机构债主们。


《财经》从事件核心人士处获悉,金立的实际债务达到了200亿。银行欠款是大头,占了90亿,其次才是欠供应商的70亿。


金融机构之所以没有像供应商一样一哄而上,是因为深圳金融办、证监局等机构从中调停,曾两次给与金立期限。与大部分银行一样,公司债债权人也并未像供应商一样追讨债务,而选择了观望。


但这笔为数不多的10亿公司债,最终改变了危局的进展方向。


2016年末,为了紧急补血,金立发售了一支非公开发行公司债。这也是金立唯一发售的一笔公司债,面额为10亿。


金立一直通过银行信贷的形式融资,除了企业长期信誉,业绩也是评估放贷的重要标准。当时,由于金立的现金流已十分紧张,加之2016年底后出货量大幅缩水,信贷变得困难。


2016年8月起,金立多家关联公司及子公司开始用动产抵押方式融资。刘立荣还曾希望通过其控股的金众公司进行融资。2016年12月,金众在新三板挂牌,协议转让股权。


这笔2+1年期的公司债在当时为金立赢得了空间。但监管机构对公司债的发放通常非常苛刻。2018年10月28日为两年期的第一个期限,届时债权方有权向金立回售。如果金立无法偿还,就算公开违约。相反,如果债权方选择不回售,金立的账期将再延长一年。


事实上,破产清算是债权方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金立及刘立荣夫妇的个人资产已被多次反复冻结,而债务是刚性的,资产会打折。一旦破产,银行会拿大头,其次是供应商,而公司债持有人的利益可能很难保全。


翻盘希望渺茫


在八月那场长达三小时的洽谈中,刘立荣说服在场人士相信金立终能翻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金立有二十年的品牌积淀;另一方面,金立确实有价值不菲的资产。


《财经》记者在跟踪调查中曾获悉,有债权方买入金立公司债并非因为手机业务,而是看中了金立名下几处资产。2016年金立持有的微众银行股权及前海金立大厦,都颇有升值空间。


尤其是微众银行的股权。金立是微众银行发起成立股东之一,曾出资9000万元持有微众银行3%的股份,是第七大股东。成立4年,微众银行目前的市场估值已经达1200亿元人民币。


一位券商分析师对《财经》分析,一旦微众上市,金立握有的股权甚至有可能覆盖其债务。但最近A股狂泻,短时间内很难看到转机。这条路似乎短期内走不通。


无论刘立荣是否在等待微众银行的上市,这种情况下,时间换空间都是一种普遍的博弈方式。为了顶住,刘立荣做足了工作。


过去一段时间里,金立通过变卖其在印度价值两亿的资产,补血现金流,以获取周旋时间。为了保证金立品牌能够持续,金立还找到部分代工厂,生产少量的金立订单。所以,金立工厂虽然已全面停产,但市面上依然能够看到金立手机。


一切都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谈判时间。


今年5月开始的国企战投重组方案,进展很慢。接近此事的一位核心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对刘立荣而言,成功的战略投资重组是指保住对公司的一定权利。有券商人士对《财经》分析,但按照金立的情况,战投通常会解除刘立荣的控制权,最多保留所有权。这并不是刘立荣愿意看到的结局。


此前,金立至少经历两轮战投谈判,不仅包括TCL这样的硬件厂商,也有佳兆业、宝能一类的地产商。参与第一轮谈判的有四家,卡在了公司的控制权上,而第二轮谈判的问题出在资金对价上。


还曾有债权方向金立介绍战投资源,但金立方面并不积极,理由依然是不肯放权。

微信图片_20181024222733.jpg


业界普遍认为,作为一家手机公司,金立最有价值的是遍布全国的七万个渠道点及价值35亿的金立工业园。但中国手机进入存量市场已有两年,2017年整个行业的库存高达5000万左右,产能严重过剩。这样的外部环境对金立的行业积淀来说并不是好事。


按照这样的行业形势,一旦金立的国企战略投资重组受阻,再想引进行业内的战略投资,希望也已渺茫。用一位手机业内人士的话说,“已经入行的,该有的都有了,没入行的,根本玩不起这一行。”


一旦所有战略重组失败,金立的放贷人们看不到希望,金立就只能进入破产清算。这家年销量3000万部、营收200亿元的手机公司就很难再有翻盘机会。


虽然金立的资金困境有其特殊性,与其管理效率和战略方向选择有直接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各种紧缩政策出台后,民营企业今年整体面临的融资艰难程度超出以往。


就这样,多方斡旋近270天,刘立荣始终相信金立能够翻盘。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在“赌”。


但那笔1500万的“回售”操作,恐怕让一切提前结束了。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