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国商业航天创业公司的进击
2018-09-05
随着SpaceX、Blue Origin等商业航天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让过去以国家为主导的航空航天领域正在发生激变。
据美国太空基金会发布的《2016年太空报告》显示,全球太空经济猛增至3230亿美元,商业运营占到了76%。
据美国美林银行分析师预测,航天市场规模将于2045年增长到2.7万亿美元。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商业太空市场规模将扩大至1200亿美元。
在全球范围,航天领域的风险投资活动在2017年实现腾飞:据PitchBook数据显示,本年度投资数量达到77起,为历年最高。同时,投资总额达到20亿美元,超过2010-2016七年来的投资额总和。
投资井喷的背后是航天领域旺盛的市场预期与商业航天的崛起。从航天器设计到发射服务,从卫星星座运营到数据分析,从星际探索到空间资源开采利用,这些公司正在形成一个高度活跃的生态系统。
近几年,我国也加大了商业航天领域的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以及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2017年年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布了《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按照该路线图,到2045年,我国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到2025年,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研制成功,亚轨道太空旅游成为现实;
到2030年,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和火星采样返回提供支持;
到2035年,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
到2040年,未来一代运载火箭投入应用,小行星采矿和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成为现实;
到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空间探索和利用进入高速增长期。
在这宏伟的未来发展计划中,国内商业航天科技公司的参与将是必不可少的,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国际航天创业浪潮的推动,以及国内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正在诞生出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
1.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2月16日,总部位于湖北武汉,是国内首家专业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公司。
2017年1月9日,快舟一号甲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圆满完成首次商业航天发射服务,从签订发射服务订单到完成发射服务仅耗时8个半月。
快舟系列火箭采用车载移动方式发射,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实施发射,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
与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相比,快舟系列的价格优势明显,KZ-1A每公斤发射成本是2万-3万美元,KZ-11更是低至每公斤1万美元以内。
另外,公司正在筹划卫星星座——天基物联网,一个由几十颗卫星组成的低轨卫星星座,成功组网后,可以向用户提供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语音、数据、短信等移动通信服务。
2017年12月,公司完成12亿元的A轮融资。
2.零壹空间
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总部位于北京,专注于低成本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制、设计及总装,旨在为商用微小卫星提供廉价优质的发射服务。
公司主要有两个系列的火箭产品OS-X和OS-M:
X系列飞行试验平台,为科研、运输提供运载器解决方案。今年5月,首枚自主研发的商用OS-X亚轨道火箭成功发射;第二枚OS-X火箭将于9月初发射。
M系列商业运载火箭,旨在实现高频、低成本、常态化的微小卫星入轨发射服务;OS-M运载火箭为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运载火箭,全长19米,起飞重量20吨,具有发射周期短,发射成本低的特点,可针对不同轨道类型和轨道高度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方案。
今年7月,公司完成OS-M系列火箭一级主发动机和尾段燃气舵联合试车试验,预计年底进行首飞。
今年1月,公司获2亿元A+轮融资,8月份又完成近3亿元的B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近8亿元。
3.星际荣耀
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公司致力于研发商业运载火箭并提供系统性的发射解决方案,为全球商业航天客户提供更高效、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发射服务,以大幅提升人类自由进出空间的能力。
公司发展前期专注于高品质、低成本、快响应的小型智能运载火箭研发,为全球小卫星及星座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商业发射服务。
今年4月,星际荣耀公司研制的双曲线一号S火箭(Hyperbola-1S)在海南发射场发射升空,最大飞行高度突破100km,最大飞行速度超过1200m/s。这是中国第一枚民营火箭发射升空。
公司将于2019年和2021年继续发射“双曲线一号”和“双曲线三号”两型火箭。
据悉,星际荣耀目前正在研制液氧甲烷火箭,通过重复使用以降低火箭制造成本,这也是SpaceX、Blue Origine等公司的研发方向。
今年6月底,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已累计融资超6亿元。
4.蓝箭空间
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从事火箭研制和运营的民营企业。
公司聚焦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致力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商业运载火箭。核心产品包括: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系统朱雀二号(ZQ-2)和天鹊发动机、凤凰发动机。
2017年初,公司与丹麦纳米卫星制造商Gomspace签订火箭发射服务协议,这是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承接的第一笔国际商业火箭发射服务的订单。
按照协议约定,公司将于2018年使用LandSpace-1运载火箭发射GomSpace的立方体卫星群。
据媒体消息,未来两年,公司将继续专注液氧甲烷发动机、运载火箭的研制,打通中型运载火箭的研发、生产、发射全流程,为全球市场提供标准化发射方案。2020年,公司还将将完成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的总装综测。
今年4月,公司完成2亿元B轮融资。
5.翎客航天
深圳市翎客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是国内首家从事航天系统产品研发与制造的民营公司,业务涵盖设计、仿真、试验、制造等航天产品研制全流程。
公司运营初期以新型探空火箭为主要产品,并为科研院所及高校提供定制化航天发动机原型机等技术服务,目前已具备液体发动机、测试控制系统、固体发动机、探空火箭等多款初样产品。
2016年7月,翎客航天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单发动机矢量控制的火箭悬停飞行试验,而悬停飞行技术是火箭回收和重复使用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
目前全球掌握该项技术的公司和研究机构不超过10家,其中包括SpaceX和Blue Origine等公司。
公司研发的新干线一号(NewLine-1)商业运载火箭是针对国内市场的微小卫星发射需求的一款两级液体运载火箭。
今年1月,NL-1商业运载火箭总体方案通过了国内航天系统的评审,标志着NL-1商业运载火箭总体方案正式定型,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通过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技术,可以将NL-1发射成本降到1500万元以内,是一次性发射价格的一半。
2017年3月,公司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
6.天仪研究院
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荷,通过微小卫星为国内外的科学家、科研院所和商业公司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服务。
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卫星将原来需要等待至少5-10年的时间周期缩短到1年之内,并将成本降低几个数量级,“一个实验最低只需要几十万元,而传统方式则需要耗资上亿”。
公司已经完成了基于商业微小卫星的太空试验平台的研制,并已成功发射了四颗卫星。
2016年11月“潇湘一号”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
2017年2月,天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和以色列SpacePharma公司联合研制的微重力化工实验卫星“陈家镛一号”成功发射,是我国第一次在太空开展化工领域科学实验。
据公司的未来计划显示:将在2018年发射15颗微小卫星;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天格计划”;计划到2020年实现年产百颗卫星的目标;还将与Laser Fleet合作,共建288颗激光通讯航空wifi星座,为航空公司提供高速、低成本的网络连接服务。
继2017年4月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后,今年7月,该公司完成1.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资金将继续用于新一代卫星平台的研发与迭代。
7.九天微星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微小卫星任务设计与创新应用,希望通过“科技创新+互联网思维”驱动商业航天模式新变革。
据介绍,九天微星是国内首家实现低轨小卫星设计、研制与运营并形成商业闭环的公司,具备百公斤级商业化低成本小卫星的研制与星座组网、卫星通信系统等核心技术。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卫星物联网”和“航天与太空+STEAM教育”两大板块:
卫星物联网:通过覆盖全球的低轨通信小卫星星座组网,为分布在全球各地、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海陆空天)的物流、重型机械等各类资产提供万物智联的实时卫星通信服务。
公司计划在2021年底完成72颗小卫星组成的低轨物联网星座,单星每小时采集并发数可达200万条。在此基础上,将推进构建由800颗低轨小卫星组成的互联网星座。
今年6月,纳米卫星通信服务商SAS(Sky and Space Global Ltd)与九天微星签署谅解备忘录,致力于测试和研究如何将SAS网络整合到九天微星的物联网产品中。双方还将共同探讨在中国联合提供物联网和其它窄带通信服务的可能性,并合作拓展SAS在大中华地区的业务。
航天与太空+STEAM教育:公司开发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航天与太空+STEAM”课程,配套卫星火箭套件、卫星测控站、太空创客实验室和大型研学基地,从而激发青少年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情。
2018年2月,公司成功发射全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向全国中小学开放教育卫星资源。
中小学生可以操控专业测控设备,接收卫星的在轨状态,查看轨道高度、经纬度、星上温度、地磁信息等专业数据,还可以设计并组装卫星载荷模型,以及从航天员视角体验舱外任务。
今年2月,公司完成逾亿元的A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