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7/j.issn.0258-7998.171201
中文引用格式:宋慧颖,高媛媛,沙楠. 多天线RFID系统物理层安全优化方案的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8,44(1):100-103.
英文引用格式:Song Huiying,Gao Yuanyuan,Sha Nan.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schemes about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of RFID system with multiple antennas[J].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18,44(1):100-103.
0 引言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无线通信技术的一种,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现今RFID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物联网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系统的广播特性,其容易受到窃听者的攻击,存在侵犯个人隐私的隐患[1]。许多涉及RFID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密钥层面[2-3],但也表现出许多缺陷[4]。相比于传统的上层密钥技术,物理层安全技术[5]充分利用了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和噪声特性来增强信息传输的安全,具有许多技术优势[6]。
近几年来,陆续有学者对RFID系统的物理层安全特性以及安全传输方法进行了研究[7-10]。然而,以上涉及到RFID系统物理层安全性能的文献都是以安全容量为指标的,且将该性能与多天线的场景结合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将以节省功率、优化接收端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SINR)为目的,对无源多天线RFID系统的物理层安全性能进行研究。
本文出现的相关符号及其意义如下:上标H表示共轭转置,Cn是维度为n的复数集,Tr(·)代表矩阵的迹,欧几里得范数表示为||·||,A≥0意味着A是半正定矩阵,E{·}代表统计数学期望,rank(·)表示矩阵的秩,x~CN(μ,Σ)表示x是一个服从均值为μ、方差为Σ分布的复高斯随机变量。
1 系统模型及安全性能分析
图1的系统由一个单天线无源标签(T)、一个多天线读写器(R),以及一个多天线窃听者(E)组成。R配备K根发送天线,M根接收天线;E配备N根接收天线。R工作在全双工模式,假设各信道的瞬时统计特性估计值可以获知。
基于图1模型,R和E接收到的信息分别表示为:
2 最小总功率设计方案
2.1 方案描述
根据以上得出的SINR形式,将对载波信号向量w和干扰信号协方差矩阵Σ进行优化,在合法接收端R以及窃听者E的SINR水平达到门限值的前提下,使R的总发送功率最小,表示为:
可以证明,式(8)是一个NP-hard问题[11],针对此类问题,将利用半正定松弛的办法来处理。
2.2 半正定松弛
式(9)已经将rank(W)=1进行松弛,使得式(9)变成了一个凸优化问题,其最优解可以通过SeDuMi和CVX等算法解决。
2.3 零空间方案
3 最大接收信干噪比设计方案
3.1 方案描述
最大接收信干噪比方案提出的目的是:在满足总发送功率P和窃听者E信干噪比γe的约束的情况下,使得读写器R端的接收SINR最大:
3.2 半正定松弛
3.3 零空间方案
同样,作为式(14)的一种特例,使读写器R的接收SINR最大时的“零空间方案”表示为:
4 仿真及性能分析
本节将对文章提出的两类方案进行性能仿真,每类方案将与“零空间方案”以及无人工干扰方案进行对比,在分析中将这3种方案分别称为“干扰衰减方案”、“零空间方案”以及“无AN方案”。假设drt=4 m,dte=5 m,dre=3 m,r=2,α=0.3,=-20 dBm。
4.1 功率节省方案
首先,在R端、E端SINR门限值约束不同的情况下,探索读写器发送总功率P与E处噪声水平的关系,R和E天线数目设为3。
由图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使用“干扰衰减方案”及“零空间方案”的性能几乎一致,且均优于“无AN方案”;“无AN方案”仅在E噪声大时才有相应功率值,说明该方案仅在窃听者性能差的时候适用。(2)消耗的总发送功率随着E处噪声的增加而下降,说明窃听者所处环境恶劣时,不需要系统消耗过多功率就能保证安全通信。(3)γr提高或γe降低,所需的总功率都增大,证明性能的提高是以总功率的消耗为代价的。
接着,在不同天线数目的情况下,仅采用“干扰衰减方案”继续探索读写器发送的干扰功率Pz、载波功率Pw与的关系,设定γr=30 dBm和γe=5 dBm。
由图3可以看出:(1)较小时Pz>Pw,增大以后Pz
w;Pz随着的增大而减小,而Pw保持平稳。这是因为干扰信号功率主要作用于窃听者,其功率与窃听者噪声水平直接相关,而载波功率用来激励电子标签,因此保持稳定。(2)当天线数量增加,R需要的发送总功率减少,说明天线增多更节省总功率,但这是以成本为代价的。
4.2 最大信干噪比接收方案
首先,在不同的E端门限值γe约束下,研究3种方案的读写器最大接收信干噪比SINRr与窃听者噪声水平的关系,R、E天线数目设为3,P=50 mW。
从图4的曲线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1)有AN的两类方案达到的SINRr均大于“无AN方案”,且“零空间方案”的性能与“干扰衰减方案”几乎一致。(2)“干扰衰减方案”达到的SINRr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符合实际应用;在较小时,“无AN方案”达到的SINRr非常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当很大时,“无AN方案”的效果才与采用人工干扰的另两种方案效果相同。(3)γe增大,可达的SINRr总体增大,说明将γe的取值限制放宽可以提高目的端的接收性能。
最后,在不同的最大总功率P约束下,比较“干扰衰减方案”和“无AN方案”的SINRr与的关系,R、E天线数目设为3,γe=5 dBm。
由图5的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总约束功率P的增大,使用“干扰衰减方案”达到的SINRr总体也相应增大,说明性能的提高是以成本的增加为代价的,而增大P对“无AN方案”的性能基本没有影响。
5 结论
本文基于物理层层面,通过采用人工干扰技术,运用半正定松弛和凸优化的方法,提出了“发送功率最小化方案”以及“接收信干噪比最大化方案”,优化了无源RFID系统合法接收端的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炜.物联网中基于RFID的系统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2.
[2] EISENBARTH T,KUMAR S,PAAR C,et al.A survey of lightweight-cryptography implementations[J].Design & Test of Computers IEEE,2007,24(6):522-533.
[3] VAHEDI E,WARD R K,BLAKE I F.Security analysis and complexity comparison of some recent lightweight RFID protocols[M].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Security for Information System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1:92-99.
[4] DEFEND B,FU K,JUELS A.Cryptanalysis of two light-weight RFID authentication scheme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2007.PERCOM Workshops.IEEE,2007:211-216.
[5] 刘在爽,王坚,孙瑞,等.无线通信物理层安全技术综述[J].通信技术,2014,47(2):128-135.
[6] 张邦宁.卫星通信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概述[C].军事通信抗干扰研讨会,2013:151-157.
[7] CHAI Q,GONG G,ENGELS D W,et al.How to develop clairaudience-active eavesdropping in passive RFID systems[C].World of Wireless Mobile and Multimedia Networks,2012:1-6.
[8] YOU J,WANG G,ZHONG Z.Physical layer security-enhancing transmission protocol against eavesdropping for ambient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system[C].Wireless, Mobile and Multi-Media(ICWMMN 2015),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T,2015:43-47.
[9] TROTTER M S,VALENTA C R,KOO G A,et al.Multiantenna techniques for enabling passive RFID tags and sensors at microwave frequencies[C].RFID(RFID),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2:1-7.
[10] YANG Q,WANG H,ZHANG Y,et al.Physical layer security in MIMO backscatter wireless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16,15(11):7547-7560.
[11] 黄文奇.近世计算理论导引:NP难度问题的背景、前景及其求解算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