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豪赌医疗人工智能,未来只能当医生助手?
2017-10-12
“医生是盘活大数据的核心环节,没有专业的医生一切数据都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医生仍是治疗的核心,尤其是在肿瘤等癌症治疗领域。IBM沃森的开发是给医生做伙伴,临床协助,替代医生是不可能的。”对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人工智能专家MichaelJordan日前在腾讯“云+未来”峰会上公开表达了对AI技术应用于医疗诊断中的担忧,百洋医药集团、百洋智能科技董事长付钢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MichaelJordan在腾讯“云+未来”峰会上表示:“我们所谓的人工智能看上去很智能,但并非如此。比如说在医疗行业中,我们让机器做很多的医学诊断,这是不太可能的,有很多人会因为这种不畅的诊断,出现剂量问题,而在一些环境中,AI的诊断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可能造成病人的死亡。”
IBM豪赌
在AI健康应用领域,全球没有哪家公司如IBM一样豪赌。
当人们还在感叹人工智能怎样发挥作用的时候,IBM的Watson已经为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AndersonCancerCentre)工作好一阵子了。通过与该中心医生的合作,在罕见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并且将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运算应用于个性化治疗、患者参与、影像学诊断、新药开发等多个方面。
而对于中国市场,IBM同样充满兴趣——这不仅仅因为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对AI人工智能表现得更为“大方”,对于他们来说,中国还有着全球最为丰富的癌症数据和治疗的实际需求。
由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赫捷院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等共同完成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中国每年确诊430万例癌症,280万人因癌症死亡,肿瘤医生需要智能工具给予精准的决策支持,而患者需要精准医疗的解决方案。中国肿瘤患者平均的五年存活率是37%,远低于美国的67%和日本的72%。
以前不久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WatsonforGenomics(Watson基因解决方案)为例,该应用平均每个月可以增加超过10000篇科学论文数据和100个新临床数据,仅需几分钟时间便可系统化地对每一个基因组变异的产生提供注释文件,认知计算可大规模完成常规人力无法操作的工作量。
“在肿瘤治疗领域,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有关肿瘤的靶向治疗药品有80多种。但这些突变与药物之间存在上千万种可能性,人工计算无法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准确性。通过认知计算,可以通过患者的基因突变为核心,分析所有已上市的大宗药品,寻求精准医疗解决方案。”付钢表示,本月,他所在的百洋智能科技斥巨资拿下了WatsonforGenomics在中国地区的独家分销权,3个月前,百洋智能科技独家分销的WatsonforOncology预计在年底将会覆盖到150家三级综合医院。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
事实上,在多数中国医生以及AI医疗领域的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最应该扮演的仍是医生的“助手”角色,而并不是医疗决策的主角。
“目前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非常初级的水平,在硬件方面作一些简单的应用。”付钢进一步表示。
以IBMWatson为例,此前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医生们为Watson准备了1000份癌症患者病例,希望借此考评Watson的学习成绩,结果Waston提供的治疗方案99%与肿瘤专家建议的方案吻合,不仅如此,Watson还主动提出了许多辅助性建议,而这些建议中30%是医生没想到的,且与最新的临床研究相关。
“正如现代医生离不开辅助听诊器和血压计一样,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开始意识到AI医生有可能超过一般经验的医生,并提供全面的医疗建议,不过这依旧如听诊器、影像设备一样,对于医生来说AI目前还只是辅助诊断的工具。”在合肥某三甲医院的医生孙晨对记者透露,“我们以它的算法和数据库来做决策支持,但做决定的人应当仍是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的医生。”
事实上,新事物的诞生总是充斥着支持和质疑两方面的声音,曾有过AI医疗使用经验的医生就表示,由于医疗人工智能本身被定位为辅助医生的角色,因此有时并不能针对病患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患者实际的家庭收入、心理情况等等。肿瘤治疗的情况很复杂,并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就是患者能够接受的方案,很多情况还需要医生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并且安慰和说服患者,这是医疗人工智能目前难以做到的。”
医疗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