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重大机遇
2017-08-24
8月23日,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正式开幕。本届机器人大会的论坛、博览会、机器人大赛三大板块看点众多,可谓一场机器人赛事的“奥运会”。
在23日上午举办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导向”高峰论坛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围绕全球和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问题做了深刻而详实的阐述。辛国斌在演讲中提到,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机器人始终站在风口上
从约瑟夫恩格尔伯格1959年制造出第一台真正意义的机器人至今,全球机器人发展已经接近六十年。历经工业时代的数次变革洗礼,始终站立在科技创新的风口,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熠熠生辉。如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更是给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春天。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分析,2016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增长14.5%,预计2017年将达到232亿美元。我国的科大讯飞推出了全球首台全程语音交互服务机器人,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人脸识别等技术运用在机器人本体,采用语音、触屏、动作等多模态综合交互方式,已应用于医院、银行、保险公司等领域。
加快推动机器人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将促进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面临技术瓶颈和伦理隐患双重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现实技术瓶颈和潜在伦理道德隐患的双重挑战。
一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仍需持续推进。在视觉、触觉、移动、决策、预判等多个方面,机器人目前还远远达不到人类的水平。智能表现的相当有限,没能从根本上扩大应用范围,真正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欠缺是其尚不能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的重要制约。
二是机器人很可能引发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的重塑。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默夫曾经提出过机器人三大定律,首要的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些问题尚难以形成共识。比如成百上千种非技术工种将被机器人取代,对可能引发的实业新型劳动法的实用性和保护性将降低,战场上可能出现不知疲惫的自动杀人机器,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面临困境,无人驾驶汽车、辅助医疗机器人的逐渐普及对交通法规和医疗卫生条例都将构成现实挑战等等。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论坛上与各位国内外专家和来宾分享了中国机器人发展的情况。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着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打造面向全球的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生态体系。
据统计分析,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50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62.8亿美元。近五年规模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生产完成5.9万台,同比增长了52%。我国将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比例将从25%提升到30%以上。
研发方面,我们坚持以点代面、小步快跑的原则,一方面抓住优势领域实现快速突破,另一方面强化基础研究推动整体提升。目前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控制器已接近国际水平,伺服电机配套约50%的自主品牌机器人,RV减速器实现批量应用,协波减速器销量达到全球第二。特种无人机、深海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产品,成功研究开发了固定翼无人机智能集群系统、世界上最大吨位深海挖沟机、无人潜水器与自制式水下机器人在南海实现首次深海交汇拍摄。
(机器人大会现场展示的智能制造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近年发展迅猛,但与成熟产业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产品不够丰富、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应用领域还很有限,尚不能有效满足先进制造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正因为如此,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全球技术和产业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机器人大会现场展厅中仿生水母飞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