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和USB3.0的通用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2017-04-27
作者:匡鹏,刘冲,王永纲
来源:2017年微型机与应用第7期
匡鹏,刘冲,王永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代物理系,安徽 合肥 230026)
摘要: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高度灵活性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USB 3.0也是目前主流的数据传输协议之一,具有速度快、功耗低等优点。将USB 3.0接口应用到FPGA上,能够有效地解决FPGA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文章利用USB 3.0的控制器芯片CYUSB3014实现了FPGA与上位机之间的高达390 MB/s的数据传输系统。
关键词: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现场可编程门阵列;USB 3.0;CYUSB3014
中图分类号:TP334.7;TN791文献标识码:ADOI: 10.19358/j.issn.1674-7720.2017.07.008
引用格式:匡鹏,刘冲,王永纲.基于FPGA和USB3.0的通用数据传输系统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7,36(7):26-28,34.
0引言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在科学研究、大型实验仪器和商用医疗设备等诸多领域中早已被成熟使用。但是FPGA本身并没有提供任何与上位机通信的接口,这使得FPGA与上位机之间传输数据变得很不方便。开发者每次都必须根据具体外设重新开发FPGA和上位机的数据传输系统,从而降低了开发效率。
通用串行总线(USB)3.0标准早在2008年就已经提出,现在已取代USB2.0成为USB主要使用版本。USB3.0比USB2.0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功耗。USB3.0的协议速度高达5.0 Gb/s(625 MB/s),是USB2.0的10倍之多。CYUSB3014是赛普拉斯(CYPRESS)公司设计的一款USB3.0外设控制芯片,它的主要功能是在USB主机与外设之间传输高宽带数据。该芯片提供一个第二代通用可编程接口(GPIF II),开发者可以对GPIF II和FPGA编程,来实现从FPGA到USB控制器,再到上位机的数据传输通道。
本文利用USB3.0外设控制器CYUSB3014,实现了基于FPGA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接口设计[13]。经测试,本设计可以实现390 MB/s的FPGA到上位机的数据传输通道,以及355 MB/s的上位机到FPGA的数据传输通道,几乎达到了该芯片支持的最高速度(400 MB/s)。
1系统结构
图1为整个系统的结构。上位机的软件应用程序(例如MATLAB)通过调用驱动程序中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向CYUSB3014控制器发送数据或从它接收数据;USB控制器芯片内部通过直接内存存取(DMA)互联结构建立USB端点到GPIF II的数据传输通道;FPGA内部接口逻辑模块负责其他逻辑模块与GPIF之间的数据传输。
图1系统整体结构本设计以FPGA接口逻辑为主设备,GPIF为从设备,接口逻辑负责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为了通用性起见,本文设计了上位机对FPGA进行FIFO读写和寄存器读写共4种功能。FIFO读写可以完成高宽带高速数据的双向传输;寄存器读写则可以完成控制和监测的功能。这样的设计能够满足大部分FPGA设计对上位机接口的需求。
2控制器芯片工作原理
赛普拉斯公司设计生产的USB3.0外设控制芯片CYUSB3014具有高度集成的灵活特性,它具有一个可进行完全配置的并行通用可编程接口GPIF II,可与任何处理器、ASIC或FPGA连接。芯片集成了USB 3.0和USB 2.0物理层(PHY)以及32位ARM926EJS微处理器,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并可用于构建定制应用[1]。
图2表示了控制器芯片的数据输入输出。其中DMA描述符(DMA Descriptor)保存了DMA缓冲区的地址和大小,以及指向下一个DMA描述符的指针。套接字(Socket)是外设硬件模块与RAM之间的连接点,每个外设硬件模块(如USB、GPIF、UART和SPI)具有各自固定的套接字数量,简单来说可以把套接字看成外设的接口。DMA缓冲区(DMA Buffer)是RAM的一部分,用来缓存外设间需要传输的数据,这部分RAM的地址正是DMA描述符中保存的地址。
当外设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例如将GPIF的数据传输到USB端点,控制器会自动加载相应的DMA描述符,然后从GPIF的套接字接收数据,保存到RAM中DMA描述符所指定的地址。当前DMA描述符处理完后,系统会自动加载下一个DMA描述符。DMA缓冲区的切换需要消耗几个微秒的时间,在切换DMA缓冲区时,当前的DMA通道不能进行数据传输[4]。当某个DMA缓冲区被写满,或者GPIF主动提交数据包时,系统开始把该缓冲区的数据发送到USB端点。从USB端点到GPIF的数据传输过程与之类似,只不过数据传输的方向刚好相反。
3系统设计
3.1控制器芯片固件设计
USB控制器芯片的固件设计包括GPIF II状态机设计和运行于芯片内部ARM微处理器上的可执行程序设计。其中,GPIF II状态机的设计是关键,它描述了USB芯片如何响应主设备FPGA接口逻辑模块发出的请求。
图3给出了USB控制芯片与FPGA的接口连接。其中,CLK是由FPGA提供的频率最高为100 MHz的时钟信号。DATA信号是双向数据线,完成GPIF与FPGA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ADDR为地址线,用于选择使用哪个GPIF进程传输数据。GPIF共有4个独立进程,每个进程与相应的DMA通道绑定。FPGA通过改变地址线ADDR,从而选择使用哪个DMA通道进行数据传输。控制信号均由FPGA发出,控制信号包括SLOE、SLCS、SLWR、SLRD、PKTEND,这些信号均为低电平有效。SLCS为片选信号,系统工作时,SLCS必须始终有效(即始终为0)。SLRD为读请求信号,该信号有效时,GPIF会把缓存在RAM中的数据传输给FPGA。SLOE为输出使能信号,它的唯一作用是驱动数据总线DATA翻转。因为FPGA发出读请求后,USB芯片并不能立刻将有效数据传递到GPIF端点,从SLRD有效到DATA有效有两个时钟周期的延迟[5],因此需要额外的数据总线驱动信号SLOE。SLWR是写请求信号,该信号有效时,FPGA会发送数据给GPIF,GPIF随之将这些数据缓存在RAM中。PKTEND为传输结束信号,该信号用来标志此次数据传输结束。
另外,还有4个DMA标志信号FLAGX。这些信号由USB芯片发出,FPGA接收。这些信号并不是由GPIF状态机控制的,FLAG信号用来标志指定DMA通道对应的缓冲区的状态。
3.2FPGA接口设计
FPGA接口既要完成与USB控制器GPIF II对接,同时也要提供对FPGA内部逻辑模块的数据传输接口。FPGA接口逻辑是本系统的核心,它作为主设备,控制着从设备GPIF的工作状态。FPGA接口逻辑模块内部有一些标志工作状态的寄存器,用户可以通过上位机软件来配置这些寄存器,从而指定整个系统的工作模式。因此,在执行某种操作之前,需要通过上位机软件先对FPGA接口逻辑模块进行配置。
FPGA接口逻辑除了具有3.1节中与GPIF II相连接的接口外,还提供了其他接口与FPGA内部其他逻辑模块相连接。图4给出了这些接口信号。CLK是接口的工作时钟(100 MHz),同时这个时钟也是GPIF II的工作时钟。RST是全局复位信号。剩下的信号则用来完成FIFO读写和寄存器读写的功能。
在进行FIFO读操作时,使用的接口信号是RD_ACK、RD_VALID和RD_DATA。当RD_VALID有效时,标志着外部FIFO数据有效,RD_ACK作为应答信号告知外部逻辑已经完成对该有效数据的读取。使用时,先通过上位机软件对接口逻辑模块进行配置,配置的信息确定了接口模块将工作在读FIFO模式,同时还确定了此次读FIFO的数据个数。当读取FIFO的数据个数达到上位机所请求的个数时,接口逻辑模块停止读取外部FIFO,同时停止向GPIF发送数据,并且发出PKTEND信号,标志着此次传输结束。
在进行FIFO写操作时,使用的接口信号是WR_ACK、WR_READY、WR_DATA。当WR_READY有效时,标志着接口模块可以向外部FIFO写入数据,WR_ACK作为应答信号告知外部逻辑已经完成了数据的写入。与读FIFO类似,使用时先通过上位机软件对接口模块进行配置。配置信息确定了接口模块工作在FIFO写模式,同时确定了将要写入的数据个数。
图5FPGA接口逻辑状态机图5给出了FPGA接口逻辑模块的状态机向GPIF收发数据时的工作流程。系统最初处在空闲状态(IDLE),然后根据配置信息确定的工作模式,以及DMA通道的FLAG标志信号,进入相应的状态机流程中。
此外,接口逻辑模块还实现了寄存器读写的功能,寄存器读写使用的DMA通道与FIFO读写的通道相同,只是传输的数据个数始终为1。
3.3上位机软件设计
赛普拉斯官方提供了USB控制器芯片的驱动程序,并且提供了相应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为了使用方便,本设计在官方提供的API基础上,将主要功能(FIFO读写和寄存器读写)用C++封装成动态链接库(DLL)。这样用户可以直接在自己的C/C++工程中调用已经封装好的库函数。在封装库函数时,已经将配置FPGA接口模块这步工作封装在了相应的功能函数中,这样用户就不必先单独配置FPGA逻辑模块。
考虑到现在大部分研究阶段的数据处理工作都是使用MATLAB进行,本设计进一步将DLL函数封装成MATLAB函数,以便MATLAB能够直接使用USB的相关功能。
4测试结果
4.1测试环境
测试环境如表1所示。
4.2寄存器读写测试
寄存器读写只涉及到正确性问题,测试工程在FPGA内部例化了16个32 bit的寄存器。测试时对某个寄存器随机写入一个数值,然后再把该寄存器的值读回来,比较读取的值是否等于写入的数值。经循环对这16个寄存器进行读写测试,发现寄存器读写功能能够稳定地正常工作。
4.3FIFO回环测试
FIFO回环测试是为了验证FIFO读写的正确性。测试时,MATLAB先将1 024个数据写入到FPGA的FIFO中,然后再将这些数据从该FIFO中读出,验证读出的数据是否是原来写入的数据。经过测试,FIFO读写也能正常稳定地工作。
4.4读写FIFO速度测试
测试读FIFO时,FPGA内部一直将某个加1的计数器的值写入FIFO,MATLAB则从该FIFO中读取数据。测试写FIFO时,MATLAB一直将数据写入FPGA的FIFO中,FPGA内部逻辑负责读取该FIFO。MATLAB每次读取或者写入5 000 000个数据(每个数据32 bit),循环操作50次,记录这50次操作所消耗的总时间,记为t(单位为s)。则,读写FIFO的速度为:
50×5 000 000×328×1 000 000×t(MB/s)
经测试,本设计读FIFO的速度能够达到390 MB/s左右,而写FIFO的速度能够达到355 MB/s左右。
5结论
本设计利用USB 3.0控制器芯片CYUSB3014实现了FPGA与上位机之间的高宽带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上位机对FPGA的寄存器读写和FIFO读写。经测试,这些功能都能稳定地正常工作。上位机读FIFO的速度能够达到390 MB/s,写FIFO的速度能够达到355 MB/s,接近于CYUSB3014芯片支持的理论最高速度400 MB/s。之所以读FIFO的速度会比写FIFO的速度高出不少,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设计固件程序时,读FIFO使用了DMA双通道,而写FIFO则只使用了DMA单通道。
参考文献
[1] 陈松. 基于USB3.0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4.
[2] 徐超, 刘冲, 王永纲. 基于FPGA和USB2.0协议的通用数据传输设计[J]. 微型机与应用, 2016,35(16): 41-43.
[3] 王成儒, 李英伟. USB2.0原理与工程开发[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4] Manaskant Desai, Karthik Sivaramskrishnan. Optimizing USB 3.0 throughput with EZ USB FX3TM[EB/OL]. (2015 10 22)[2016-10-30]. http://www.cypress.com/file/125281.
[5] Rama Sai Krishna V. Designing with the EZ USB FX3 Slave FIFO Interface[EB/OL]. (2014 07 21)[2016 10 30]. http://www.cypress.com/file/136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