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X未来将在国内兴建多家VR体验中心
2016-11-22
Bigger than Bigger,这句话除了可用来形容IMAX的超大宽银幕,也可以形容他们接下来推出的VR产品。
是的,加拿大巨幕电影公司IMAX推出的VR头显产品,终于来到中国。近日,在一场小范围的媒体群访会上,IMAX首席业务拓展官罗伯特·李斯特透露了 IMAX VR 的战略详情 。
超宽视角的StarVR头显设备
首先是硬件,IMAX 选择瑞典游戏公司 Starbreeze AB 与PC厂商宏碁合作开发的 StarVR 头显,这是一款在2016年IFA展会上推出的头戴硬件。
IMAX 一贯追求更大画面带来的震撼效果,这种思维也带到了头显设备上。StarVR 的优势是能提供210° 的超广角水平视野以及5120×1440的分辨率。相比起来,市面上头显的水平视角一般在95°-120° 间,分辨率通常只有2160×1200。
全世界建立十几家体验中心,中国建2~3家
与此同时,IMAX VR 第一家体验中心已经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一小部分试点运营,前期针对潜在的合作方如院线、制片公司,介绍 IMAX VR 的设计概念、内容与硬件技术。洛杉矶 VR 体验中心将是一个样板:它由曾服务于特斯拉、苹果等公司的设计师打造而成。采用模块化设计,由若干体验舱组成,非常容易组装。也就是说,它不仅可以安置在电影院,也能摆放在商业中心的某个点位。
用户不是坐在椅子上转转头部、看看视频,而是可以在房间内活动、用控制器与虚拟物体交互、甚至能够同隔壁房间的朋友互动,还能将自己的虚拟体验上传到社交网络。这就有点类似集成了 HTC Vive + Facebook 的虚拟社交功能。而罗伯特也强调,IMAX VR 基于位置、基于场所的体验,更注重 VR 的社交属性。
到今年底或明年初,IMAX 计划在全球开设十几家正式面向消费者的 IMAX VR 体验中心,其中至少在中国选取 2~3个地点,很难完全覆盖热点城市。因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要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超广视角的VR设备、形成VR观影的习惯,这么十几家体验店实在杯水车薪,多少有“花瓶”之嫌。
占领上游内容,VR 摄影机是第一生产力
要想占领电影院,VR 需要对全产业链进行一次革命。
首先是适合VR头显的视频内容。罗伯特认为,当下的 VR 市场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局,没有特别吸引人眼球的电影和视频内容,所以消费者和影院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买头戴式设备,可是没有好的设备又不可能反过来促使优秀导演或者内容制作方参与开发更好的 VR 内容。
为此,IMAX 还专门建立了一支用于 VR 内容制作的基金,首期 5000万美元。该基金的战略投资者还包括华人文化控股集团、光线传媒、宏碁等,它将在未来三年支持制作至少 25项互动式 VR 体验内容。罗伯特透露这 5000 万美元的基金中,至少有 1500 万美元会投资在大中华区,例如针对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普通话版本的 VR 影片。另外,IMAX 还计划把已有的 IMAX 内容资源(主要是 IMAX 科教影片),转化成适合在 Daydream 等平台呈现的 VR 内容。
但就目前的技术状况而言,IMAX VR 的体验主要是集中在时长 10 到 15 分钟的内容,可以是定制的电影体验,也可以是互动式的视频体验,也可以是游戏。因为即使撇开成本问题,长时间使用 VR 头显的观影体验明显是不那么友好。
其次是拍摄设备。旧的设备将不能适应生产新的内容格式,生产新款VR摄影机势在必行。事实上,自 1976 年起,IMAX 就一直自主研发电影摄影机,包括最早的 15 孔/65 毫米的胶片摄影机,后来的 Phantom 65 3D 数字摄影机。这让 IMAX 跟克里斯托弗·诺兰、J.J·艾布拉姆斯等导演都建立深厚的合作关系。目前除了硬件的限制,整个产业都缺乏优质 VR 内容支撑。除了造价高昂,VR 的技术形态也对内容生产者有着更高的要求,它是一套与影视完全不同的新的表达形式和艺术语言符号。
2016 年 5 月,IMAX 宣布将与 Google 打造一款影院级的高分辨率 VR 摄影机。未来这些大导演将有机会使用 IMAX VR 的摄影机,在 IMAX 跟 Google 的平台推出高质量的 VR 内容,当然首要的放映平台是 IMAX VR 体验中心。
在中国同行们都要喊出“VR 寒冬来临”之际,IMAX 才公布了其在电影行业的布局,多少有些尴尬,要知道 IMAX 宣布涉足 VR 领域甚早,但相比国内厂商和投资者,这家巨头从 VR 设备到体验店,从摄影设备到基金募集,动作似乎都不够快。有分析称,这是 IMAX 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变革所作出的防御性措施。从硬件到内容再到体验中心, IMAX 在 VR 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布局,对船大难调头的巨头公司来说,它已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