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嵌入式技术> 业界动态>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出路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出路

2016-10-14

  为了应对国际工业发展的新挑战,全球制造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正在深度融合。同时,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中国工业发展阶段特征和挑战

  相对于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我国却面对现有创新载体众多、创新资源较为分散、技术研发的“孤岛现象”严重等问题。我国工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还面临着众多问题。

  我国工业发展到当今阶段,其特征首先是各个产业领域发展不平衡,就算当前发展态势较好的行业领域,也存在相关产业之间的水平、内部生产技术和地区不平衡现象。其次,产业市场发展潜力仍然巨大。最后,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在经过了爆发式增长、快速工业化的过程到现在,面对发展新需求,技术、人才、资本严重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创新载体众多,创新资源较为分散。虽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其整体性弱,分散性比较强。目前,有国家级牌子的创新载体数量很大、比较分散。国内仅重点实验室就有481家,国家工程中心达到近400家,同时还有国家相关部委下的数量众多的各种平台。

  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国家层面缺乏宏观的产业支撑战略;产业创新分散,稳定持续不够;产业创新主体角色比较模糊,存在功能性的缺陷;产学研合作良性互动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技术市场发展相对落后;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绿色智能化的先进人才也比较少。

  工业化进程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完成,所以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建设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必须面对的现实。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它们站在高点上形成了强大和高度融合的国际资本,我国难以马上融入进去。发达国家在成熟工业化基础上形成了雄厚的技术积累,垄断了众多领域。他们借助完善的产业创新支撑体系以及分工协同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同样,发达国家也建立了创新文化的氛围、国民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弹射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这些都使得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在资金投入规模、资本运作能力、产业技术积累、人才培养水平、产业发展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处于劣势。

  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国情现实与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需求

  我国许多产业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支撑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总体上看,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亟须在现实国际背景下,结合国情,有针对性地加快工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步伐,才能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工业制造强国梦。

  我国是大国。大国地位要求产业的独立和均衡发展,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不能完全依赖于他国,必须建立大国工业体系,才能够在国际竞争劣势状态中获得发展主动权。而大国的资源潜力与巨大市场需求,为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同时,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并存。一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通过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避免走老路、走错路,实现快速发展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后发国家往往因为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技术模仿获得可观的发展成效,而忽视制度建设、市场环境完善、技术积累,给长期发展留下隐患。

  我国工业化进程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完成。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抓住新科技突破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在全球范围积极吸纳创新资源,在开放的环境下加快建立健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我国需要从世情、国情现实出发,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模式的探索。我国原有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原有体制惯性和体制转轨不确定性的深刻影响,适应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模式尚未形成。世界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与该国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所处的国际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化要求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模式要有差异性。必须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政策制定方式和体系建设思维,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差别化地进行战略谋划,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政策,逐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为形成和完善工业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推进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建设的思路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我国的挑战,充分考虑大国地位对产业独立和均衡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和差异化特点以及巨大的市场优势给新技术及产业革命带来得机遇。

  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需要立足全球化背景和趋势并借鉴世界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经验,依托大国市场优势,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战略谋划作用,针对不同产业分别建立适合产业技术创新规律、差异化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应遵循八大路径:包括战略谋划、基金支持、协同创新、技术供给、服务支撑、人才培养、激励企业、国际发展。

  在我国工业领域选择若干重点产业,逐个建立产业创新战略发展委员会及评价体系,是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一项重要内容设计。产业创新战略发展委员会可依托中国工程院和工信部所属事业单位组建办事机构,隶属国务院;产业创新战略发展委员会由官、产、学、研、用、金等方面人员组成;研究制定并提出产业创新战略的责任主体。“战略”经国务院决策实施后,负有监督、跟踪实施、提出修正建议的责任。

  建立针对产业特点的多样化的产业创新技术供给方式,也是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必须要涵盖的内容。目前制约我国工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是许多产业创新技术供给不足。许多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偏弱,产业创新技术供给主要依赖引进或模仿,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创新资源分散化、封闭化现象严重。供给方式创新有三个方向:一是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领域,建立以大企业研究院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技术供给模式;二是在产业集中度不高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以公共研发机构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技术供给模式;三是在技术更新换代快、市场化活跃和新兴产品领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化的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营造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微企业、科技人员等多元化主体在产业创新技术供给中的作用。

  在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行业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以及是否大企业集中的因素,针对不同行业的产业集中度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体系规划设计。

  我国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有:航空、航天、石化、电网、通信、轨道交通、显示等,应建立以行业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系统。

  他们本身在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中石油有79个自主科研机构、众多的创新载体,所以力量很强,可以对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另外,高铁技术的全面突破是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完整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中国高铁在国家主管部委主导下,通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25所一流大学、中科院等国内11所科研院所、41家核心配套企业、参与专家600余人、科研技术人员近万名、院士近200余名的共同努力,探索出具有行业特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另一产业度集中的新型显示行业则是以“技术创新平台公司”的模式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见图2)。他们由骨干企业(TCL、京东方、天马)为主体形成股份制法人平台公司,整合创新载体,形成 “面向市场、联合院校、政府引导、技术导向、整合资源、实现共赢”的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平台公司发展吸纳国内外在材料、工艺及设备方面有优势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和风投企业作为成员,共同推进新型显示行业的产业技术创新。

O_U1GEPFLKRNKQP)2L8C_]U.png

  再看产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包括机电、钢铁、化工、电动汽车、开云棋牌官网在线客服,还包括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这些行业需要在整合各产业原有的创新基础上,针对具体产业特点,采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物理平台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样化产业技术创新供给模式。中国工程院正在做系统研究,争取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规划、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首先建立相关领域权威评价体系,选取参加单位和分配项目高效合理运行机制,分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为基础公共平台,国家支持主要是建立评价体系,特别是大数据平台建立上给予支持。选取优势产业、优势大学和研究院所、优秀团队来组成行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产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来源,可以先期由政府和企业作为股东,成立一些制造业创新的公司。这个思路虽然是好的,民间的金融机构愿意出资,但是也有难度。以集成电路自主创新体系举例,现在集成电路是国家成为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标志。我国微电子产业和国外差距太大,必须成立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研发机构,立足国家产业基金,建设具有强大创新优势的地区,比如上海等,同时并购国外先进集成电路芯片公司,引进该领域顶尖的技术创新团队,建立国家级创新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的电路技术的专利池来发展。比如上海开始投入中科院微电子所,第一期七个亿,引入国际的顶尖团队,收购全世界第四大芯片公司美国的CAMCE公司,再利用集成电路产业化基金,准备冲击12组芯片的产业发展。同时需要集成电路装备联盟等机构来进行支撑,这就是很好的体系构想。

  优化重组,不断完善区域或中小企业群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于地方区域的产业技术研究供给体系是很有用的,而且能够整合地方的资源,很有权威性。国家应当支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科研院所、高校、各类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区域骨干企业作用,吸引区域外技术创新资源,建立为地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服务的新型科研机构。同时,还可以搭建充满活力、形式多样、面向区域和中小企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比如上海,首先建立了共性创新平台和技术研究院等等(见图3)。在创新生态环境方面,江苏省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不只是新机构而且是新机制,采用的是动态管理,运行好的进来,运行不好的出去。它采取了挂牌制,下面有27个研究院所,在统一产业技术目标管理下进行工作。广东省也组织18个骨干院所成立了广东科学院,支撑整个产业化的技术发展。深圳把创新体系比作一棵树,土壤是政府作用,主干是工程科技企业,根是创业人才,叶子是创新驱动的基本单元,树枝是高校科研机构等等有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也是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建立产业创新技术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服务组织要去行政化跟市场衔接;第二要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第三建立真正的大数据中心。中国的大数据政府层次上是分割的,业界是分散的,没有建立大数据完整的法律法规。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趋势,三一重工、海尔、中车用得较为成功。首先要用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化上,目前竞争格局在变化,我们认为不简单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平台和平台间的竞争。平台数据分析的技术服务、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组织是最能体现平台如何构筑的。平台的作用实际上是技术、研发、设计、产业化,在产业化平台上寻求最强的产业创新团队,用户和配套厂家在平台上取得联系,聚集大量的优势研发需求、成果产业化应用服务工具,平台上众多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成果形成开放式的研发资源平台,解决技术的来源问题。

  形成产业技术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强国支撑的十大系统能力(即创新体系的统筹能力、创新体系组织保证能力、外部技术资源利用能力、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科技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激励机制导向能力、创新文化渗透能力、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能力、研发条件保证能力、技术成果转化固化能力),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基本保障。而形成十大系统能力需要有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支撑条件。

  在当前,我国应当以云计算、互联网为基础,在“中国制造2025”绿皮书中的十个领域,以国家为主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构筑我国制造业网络化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集成创新载体的优势资源。以各家实体运行的创新载体为基地形成网络节点,地理上相对分散,体系上以领域内的重大科学、技术、工程任务为目标高度统一。同时,对新兴产业和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建立以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核心共性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在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撑体系。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