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信与网络> 业界动态> 无线通信除了兼容 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无线通信除了兼容 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2016-07-19

  在讨论物联网通信技术时,业界总会提出这么几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物联网通信技术这么多,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5G有这么多优点,它是物联网必需的通信技术吗?

  这是物联网领域为数不多具有传播性的问题,确切的说已经升华成两个命题了。产业界已经给出了各自的答案,第一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二个问题则几乎口径一致,他们认为5G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不过在一个无线通信标准的定制者眼里,答案却恰恰相反。Wi-SUN联盟大中华区标准主管,IEEE 802.11(WiFi)、802.15无线专业网络以及Zigbee联盟创始人Robert Heile在接受采访时已经推翻了上述两个命题。

TGV17SZOQCQ{P965OT_MJO1.png

没有5G地球照样转

  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形容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差异,那就是“量大”。到2020年会有260亿设备将实现互联互通,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会更大。

  这个数量级对设备之间进行的连接提出极高的要求,而连标准还没制定就被神化的5G网络已经被业内人士成为承载如此大规模设备的关键技术。从技术角度看5G确实是物联网的不二选择,它支持大规模数据连接,又具备了高带宽、高速和低时延等优点。不过在Heile看来,5G的作用被业界放大了。

  虽然5G会成为未来的核心网,而且也是物联网大规模普及的关键技术,但它只是4G的延伸,并不是革命性的技术,即便没有5G,物联网照样运行。你可以这么认为,五年后商用的5G的主战场依然是移动互联网,而不是物联网。

  因为在几百亿的物联网设备中,对带宽以及数据流量的应用场景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部署在楼宇建筑立面的传感器不可能还要植入一个5G模块,这样的功耗和成本显然是不允许的。取而代之的就是一些近场通信技术了,如蓝牙、Zigbee等,甚至是SigFox、LoRa等低功耗的专用网络也可以解决设备之间基本的通信。总结一句话就是,5G只是物联网广泛网络集合的一部分。

只有兼容,没有统一的标准

  毫无疑问,Wi-Fi、蓝牙、ZigBee、Zwave以及无数并不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可以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例如,短距离高速的应用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Wi-Fi了,点对点的近距离传输用蓝牙可以满足。。。但其实通信协议多了却带来了甜蜜的烦恼。

  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技术太多,未来五年会淘汰一些,形成几个主流的技术。至于哪种技术能成为主流谁也不敢妄加评论,不过Heile也做出了大胆的预测——通信协议之间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也不会相互取代。无线通信和有线是不一样的,因为空中接口的原因,各种无线通信直接连通是不可能的,而且不同的通信协议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一种技术无法满足几百亿的设备。这样的逻辑看似正确,但这给芯片商、模块供应商和终端设备厂商带来了一个难题——在众多技术中挑最合适的技术不难,但你挑中的技术怎么和别人的技术进行连接却是一项很有技术含量的任务。

  目前,业界的折中方案是各设备之间可以不直接连通,例如,在家庭内部,通过网关可以连接不同通信标准的设备,大范围的话,还可以通过云来解决。

  对此,Heile认为只要能够进行数据交换,也就相当于连通了。物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设备,不过连接设备的目的是可以进行数据交换,然后把数据转换成为可用的信息。从技术角度来说,任何级别的组网只要能互相连接,能够进行数据传送的,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WiFi或者是蜂窝网络(即移动通信网络)。

  当然,Heile坦言这只是目前最佳的几种连接方式,未来会有更好的方案,比如很多联盟正在推行的兼容技术。

  终极目标

  从单个的技术来讲,应用于物联网的通信技术在未来并不会有大变,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会朝着更高规格的标准发展,例如频率,达到几十GHz,这样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和更高的带宽。目前,业内已经做到了光通信,所以在频率方面没有太多的提升空间了。频率方面已经达到了极限,但新的技术还在涌现。

  例如,最近几年才引起业界注意的“多跳网络”。它是由节点构造,包括诸如电脑和移动电话这些设备,这些设备全都用无线连接到彼此,然后互相可以通过网络转发数据。数据从一个节点跳到另一个节点,直到抵达目的地。只要任何一个节点是可用的,数据就能传输。无线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无线Mesh网络都属于这一范畴,不过这样的方案还并不成熟。未来,无线通信技术不仅仅是充当连接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