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信与网络> 业界动态> 医疗服务不会取代下一个BAT

医疗服务不会取代下一个BAT

2016-05-20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部分行业不仅已经无法获得高速增长,很多甚至面临紧缩。但医疗行业仍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按照目前的增速,市场规模基本每五年就要翻一番。这也吸引了大量行业外资本的关注,在过去两年有大量资本和人才涌入这一行业,但医疗是一个高度受政策管制的行业,并不是有资本就能成功的领域。因此,虽然市场期待医疗行业出现下一个BAT,能拥有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并出现统领全国的巨无霸;但市场或许很快将对此失望,不仅下一个BAT不会存在于医疗行业,恐怕绝大部分资本都将在这一领域折戟。医疗领域的区域性、供给短缺和重资产的特性都注定了其无法成为下一个出现爆发式增长的行业,也不会在中短期内出现全国性的巨头。

  无论是搜索、电商还是社交,互联网的特性就是轻资产可快速全国性复制,并可在短期内筑起核心护城河,打造出赢家通吃的局面,从而最终获得垄断性利润。从赢家通吃这一角度来看,互联网自身的运转具有一定的正反馈机制,从而在互联网投资领域创造出类似二级市场反身性的效果,从而快速依靠资本的集中性形成垄断性的市场效果。

  但医疗行业并不具备这样的特性

  首先,医疗行业的发展没有不确定性,也无法做到赢家通吃。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医疗服务受制于服务的一对一特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去大规模扩张,只能缓慢的向前推进,所谓大众市场的想象力在这里是不适用的。而且,即使抛开医疗的属地化管理的特性,各个区域性医疗市场的需求是不同的,很难用同一套标准去复制。医疗服务的需求受制于当地的政策、经济状况、疾病谱和消费习惯等的影响,无法用简单的模型来打开市场。进一步来说,医疗服务一旦在一个领域获得市场口碑,新进入者又很难去竞争,这主要是因为医疗服务领域的粘性非常强,区域性市场的分割是医疗领域的主要特征之一。这就注定了医疗市场的分散性和区域性,大量的中小型服务商将存在于这一领域,他们因为自身特色业务而能抗衡大公司,这与互联网有着巨大的不同。

  其次,中国医疗领域的供给短缺将长期制约医疗行业的发展。供给短缺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即使在高度市场化的美国,医生的短缺也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到2025年,美国全科医生的缺口大于3万人,专科医生缺口大于6万人,中国整体医生的缺口更大。在巨大的供给短缺下,医疗行业的发展即使想加快速度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中国医疗供给结构相当扭曲,大量基层医生的能力较弱,难以获得用户的信任,而三甲大医院的医生数量有限,进一步加大了供给的短缺。

  这样的供给短缺在短期内是无法获得快速的量增,因为医生是高门槛的职业,也是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行业,并不是一两年就能批量培养的,需要长时间的累积。这将成为制约整体医疗行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即使采用技术的手段来连接整个市场的各个主体也无补于市场的缓慢发展,无法带动任何公司爆发式的成长。

  再次,医疗行业的重资产特性制约了其快速发展。医疗行业始终是具有重资产的特性,任何医疗服务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的投入才能缓慢的获得产出。因此,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国家,医疗行业的公益性都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非营利性都是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存在方式,营利性的机构始终只是行业的补充。因此,医疗服务的整体投资需要长期战略资本,而非有很强的退出期限的公司。医疗的重资产决定了其需要忍受长期的亏损,即使在扭亏后也将面临利润率较低的现状,主要依靠规模来维持运营。比如,著名的美国营利性连锁医院HCA,其净利常年维持在3-5%。因此,在一个重资产且微利的行业,很难用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的互联网行业来进行类比。

  最后,医疗行业的B端特性制约了其发展速度。与互联网或其他一些主要面向个人用户的行业不同,医疗行业是一个高度B端控制的行业。在支付领域,用户并不是依靠自费,而是由第三方的保险机构支付。保险机构的引入保障了用户的权利也制约了医疗机构的发展,医疗机构的营收最终取决于保险的赔付规则,而非传统的买卖那么简单。因此,B端而非C端才是医疗领域的主导者,这就决定了传统的直接诉诸大众的营销手法和盈利方式无法奏效,也就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当然,服务领域的大爆发仍有机会,比如政策指引的商保大扩张或者门诊药房直接移出医院导致的零售端大爆发。但这些都是高度受制于政策,无法去准确预测并需要长期等待,无助于当下的决策和发展。

  总体来看,医疗领域不是一个拥有很大想象力的行业,未来增长的倍数其实有限,不仅在短期内无法成为下一个产业主要的增长热点,即使在中期其自身的发展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只有决心和能力都很强的产业资本才适合在这一领域布局。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