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其他> 业界动态> 美通社发布《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

美通社发布《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

暨2016“数字化传播环境对记者工作习惯与公关媒体关系的影响”白皮书
2016-01-27

  -数十位资深媒体人访谈探寻2016媒体发展趋势与公关媒体关系

  北京2016年1月26日电 /美通社/ -- 今日,美通社正式发布《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探寻数字化传播环境对记者工作习惯与公关媒体关系的影响,白皮书针对记者的职业生存、工作习惯、及对企业公关媒体关系的影响三个角度展开调查与分析,并首次对中国记者群体的职业状态进行了画像。

0861600808-a.jpg

   美通社发布《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

  “我们更加关心记者这个群体的职业生存状态,关注记者心中对媒体趋势发展的理解。”美通社受众拓展部负责人刘晓林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优质内容的价值和传播影响力,将借助新媒体渠道得到更大的释放。作为内容的生产者,在数字传播环境的影响下,记者的工作习惯发生着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将对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企业公关与记者的媒体关系方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也是白皮书希望探寻的问题。”

  本次调查持续时间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针对美通社PRNJ记者在线的2万名中国记者展开问卷调查,一共得到了1,477名记者的参与。

  作为联合发起方,调查得到蓝媒汇、蓝鲸传媒、天玑会、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同时, 美通社 也很荣幸 地 邀请到数十位优秀的媒体人作为代表,针对本次记者调查的话题接受美通社一对一的文字采访与视频访谈,也希望媒体人 的 经验与观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思考。

0861600808-b.jpg

  中国一线新闻记者画像

  重要发现

  第一部分: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

  85后已成为中国一线新闻记者的主力军,新闻传媒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记者比例呈明显年轻化趋势。62.7%的媒体主编为男性,自媒体人中男性的比例也明显占优,超过6成。

  超过8成(80.6%)的职业记者月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近6成(58.8%)的一线新闻记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将会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有43.6%的受访者表示不看好其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26.7%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实现个人新闻理想”。

  绝大多数记者的收入并没有随着从业时间与年龄的增长而有显著提升,但调查同时发现记者的职业满意度与收入直接成正比,近7成(68.9%)的记者表示在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还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

  记者对职业技能的培训需求丰富,超过半数(52.5%)的一线新闻记者希望在未来增强“深度故事报道”的技能,其次是”数字可视化新闻”(43.1%)、摄影(38.3%)、选题挖掘(37.9%)、采访技巧(36.4%)的技能培训。

  新闻报道的发布不代表记者工作的完成,而是传播生命力的开始,数字化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的新闻编辑室带来了冲击,对记者新技能的学习也提出更多新的要求。美通社 欣喜 地 发现,更年轻一代的记者受新闻传媒科班教育的比例有明显的上升,但同时也看到,绝大多数记者的收入并没有随着从业时间、经验与年龄的增长而有显著提升。

  前第一财经总编辑、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秦朔:“传统媒体的下滑并不意味着媒体不行了,更不意味着内容工业不行了,相反是在预示着新的内容工业黄金时代的来临。”

  虎嗅创始人李珉:“在未来,大而全的广播型媒体面临被进一步瓦解的挑战,分众的媒体会将自己的服务链条在相应的社群中进一步做长做深。”

  蓝媒汇创始人韩辉:“媒体的采编方面需要注重用户思维,对用户定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注重内容生产和渠道平台融合的多维升级才有利于适应移动互联网新环境,由数据驱动引发的媒介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部分:记者工作习惯:信息获取与内容生产

  包括即时通讯工具(55.2%)、门户/行业网站(52.5%)、社交网站(50.8%)在内的数字线上渠道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常使用的渠道与工具,其次是电子邮件(47.2%)与线下活动/发布会(43.5%),近4成(39.1%)的记者经常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获取报道信息或新闻线索

  在撰写一篇新闻报道或求证信息来源时,来自官方渠道的信息源受记者信任比例最高,接近9成比例(87.1%)的记者最信任的信息源为官方新闻通稿,其次是企业机构高管、新闻发言人(51.7%)、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信息(41.6%)和企业机构官网(39.7%)

  记者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的首要目的是关注突发热点新闻(68.8%),其次为跟踪关注领域对象所发布的信息(54.6%),及进行选题线索相关的信息搜寻与挖掘(近半数)。在真实性未经验证的情况下,相对于其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传播及搜索引擎主动检索出的信息,记者对来自企业官方帐号的内容的信任度要高出十倍。

0861600808-c.jpg

  记者原创内容生产习惯

  74.2%的一线新闻记者与自媒体作者每周生产的原创内容不超过5篇,65.7%的原创内容生产者在撰写一篇具备时效性的新闻故事时,平均要花2-5小时进行资料收集和查证研究等准备工作。

  中国记者衡量内容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是“影响力”(Influence),仅有32.5%的中国记者经常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自己的内容,相比之下,欧美地区记者更加注重利用社交媒体推广个人品牌,更多关注社交媒体渠道所产生的Engagement,即读者参与度。

  近7成(66.5%)的记者平均每周至少收到30篇以上来自企业的新闻稿件,而有足够价值的新闻性事件(85%)、资深的行业观点(72%)、有趣的故事角度(67.9%)是稿件内容最受记者欢迎的三大价值要素;绝大多数(78.6%)的记者表示缺乏新闻价值、营销性过强的内容会使其选择立刻忽略。

  数字传播环境下,可视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越来越受到记者的重视,绝大多数记者在报道内容或新闻故事中经常使用高清拍摄的照片(56.9%)、图片(47.1%)、信息图(44.4%)、视频(29.4%)等多媒体元素。

  第三部分:企业公关与记者媒体关系

0861600808-d.jpg

  企业公关与记者媒体关系

  31%的记者每天接到超过6个来自于企业公关人员的主动沟通联络,接近6成(57.9%)的记者表示中午2点之前是沟通的最佳时间点。记者的职业特性要求其对信息获取、人际沟通交流的方式更加即时,更为移动便捷的数字化沟通方式正在对公关媒体关系的沟通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内容价值与相关度是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近8成(78.6%)的记者表示缺乏新闻价值、营销性过强的内容会使其选择立刻忽略,其次是内容中包含过多无用的信息(55.2%),近半数(46.7%)的记者表示如内容与其所负责或关注的领域不相关,则会立刻忽略掉该信息且没有兴趣进行继续沟通。

  作为企业品牌公关人员,首先要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熟悉公司的产品、品牌价值及所处行业的竞争优势,熟悉目标媒体风格及记者负责或关注的报道领域,为记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帮助,沟通中所传递的专业度,也是决定媒体关系成功与否的关键。

  “企业为用户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必须保证真实不夸大,尽量客观的评述,才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尊重,聪明企业的公关应该很公正。”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吴晨光表示:“现在的传播特征是信源特别多,仅在一点资讯入驻的公共帐号已经有4.7万个,企业不可能控制每一个信源,以往单向的传播已变成交互式的社交化传播,现在已经不是控制几个大媒体就能够统治舆论的时代,企业在这个时代需要与时俱进。”

  前《南华早报》国际版执行主编、专栏作家陈澍@沪港小生 在参加美通社2015新传播年度论坛时曾提到:“很多企业发布新闻稿时,往往只是单纯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却没有意识到 ‘ So What ’ (为什么重要)那部分。这则新闻为什么对读者、媒体来说很重要?对他们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PR在下一次主动联系目标媒体时,需要更多地从 ‘ So What ’ 的角度来想想什么是新闻。”

  新榜创始人兼CEO徐达内在接受美通社视频访谈时讲到:“对于企业来讲,内容和传播肯定要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布局和价值,回到服务于你的消费者,而不是随波逐流,去跟随一些花边、泡沫的东西。”

  2016年,美通社将继续在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韩国、日本等多个亚太国家和地区展开本次记者调查项目,调查结果白皮书将会陆续发布。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