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嵌入式技术> 业界动态> 增长空间巨大 中国机器人该从何处发力

增长空间巨大 中国机器人该从何处发力

2015-11-25

  “中国现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但中国的机器人使用密度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消费密度还可以进一步上升。”11月23日,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开幕,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巴隆切里以“增长”为关键词概括了他的报告,他同时判断,“世界机器人的增长空间主要在中国。”中国机器人未来该从何处发力?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们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无人驾驶、助老助残成产业热点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数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150万台工业机器人,三年内预计增长至230万台,而全球服务机器人未来三年将增长至1500万个,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在类型众多的机器人产业中,哪一类型会成为未来产业的热点?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诺尔认为,未来全球最热门的机器人产业应该是无人驾驶汽车。他表示,无人驾驶车辆是典型的机器人应用,真正的无人驾驶车辆必须以更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为基础,而无人驾驶技术让车辆驾驶更加安全,能够给人们的生命提供保障,因此更“值钱”。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主席顾问中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据他介绍,目前日本政府正在支持无人驾驶汽车这项可大幅减少交通事故的项目,并且计划到2020年能够实现大量无人自动驾驶车辆在路上出行。日本为此还进行了社会学和人文学调研,以了解人们对无人驾驶车辆的接受程度。

  “对于中国来说,助老助残机器人会很受欢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则认为,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助老助残的服务型机器人会是未来产业的热点,“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2.12亿人,到2020年将达到4个亿,这些老年人需要帮助,因此会有大的市场。”赵杰说。

  科研创新应聚焦人机互动

  人与机器人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在同一空间的协作是专家们一致认定的未来机器人研究需要破解的难题。

  “如果要推荐最值得研究的领域,我选择人机互动。”诺尔教授说,“这是最紧迫最具有挑战性,又最具有回报性的研究项目。”尽管目前机器人已经有了大量应用,但它们与人类还是各自为政,机器人还不能迅速地理解人类的意图,人类也无法与机器人交流。他认为这方面的突破,有待对人脑工作原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也认为人机互动是机器人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应在这方面做更多的研究。他举例说,现在的零部件都是用高精度的工业机器人加工,但是在装配时,多数时候仍需要人类亲力亲为,而机器人和人融合将能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要做人与机器人的融合,就要把人的符号化能力、学习能力、预见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机器人的精准、力量、重复能力、作业时间、环境耐受力结合在一起。“将来可能还会在生物电信号的解析,生物反馈控制人机协调和本体结构设计,甚至在分子尺度上实现人与机器人的融合。”王天然说。

  亟待共建全球安全标准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人类与机器共处一室的安全性问题也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工业机器人和人类现在不能协同工作,机器人工作必须在一个笼子里围着。除了制造业外,现在在生活领域,养老、助残、医疗等领域,机器人的安全性问题,也成为限制其推广的一个因素。”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说,因此,中国有必要对机器人安全标准进行研究。

  对此,中村认为,在研究服务机器人时,必须考虑要满足相应的安全标准。据他介绍,日本在2010年已经建立了服务机器人安全中心,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制定服务机器人的安全检测标准,增强其的安全性。目前已经对包括出行辅助机器人等在内的很多服务机器人开展了安全评估工作。“但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促进全球机器人安全标准的一体化和标准化,建立国际通用的机器人安全标准。”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