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015.09.013
中文引用格式:刘崇辉,任建伟,李科,等. TO-252封装电磁仿真分析[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9):48-50,59.
英文引用格式:Liu Chonghui,Ren Jianwei,Li Ke,et al.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PCB and bonding wire in TO-252 package[J].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15,41(9):48-50,59.
0 引言
封装具有支撑、保护、冷却的作用,并为芯片提供电气连接和隔离,以便器件与其他元件构成完整的电路。随着封装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尺寸越来越小,工作频率越来越高,封装中的键合线不能再简单地视为无电阻、无电感、无电容的传输线。因此在频率较高的情况下,键合线会对封装中信号的完整性产生影响。表面贴装式是封装的管脚及散热法兰焊接在PCB表面的焊盘上。而PCB传输线会产生材料的导体损耗和介质损耗,因此,PCB板也有可能对封装中信号的传输特性产生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仿真分析键合线和PCB对TO-252表面贴装式封装技术中信号传输的影响。
1 TO-252管壳建模
MOSFET芯片都有一定的工作频率范围,为了使芯片能正常工作,需要为芯片选取适合的封装,也就是要求封装的工作频率范围能够覆盖芯片的工作频率范围。那我们就有必要了解每种封装的工作频率范围。本文是根据TO-252封装的尺寸图,利用HFSS 进行建模仿真,通过查看S参数来判断TO-252适用的工作频率范围。这里主要查看S21,即插入损耗,也就是有多少能量被传输到目的端,这个值越大越好,理想值是1,即0 dB,S21越大传输的效率越高,一般建议S21>-3 dB。
利用HFSS建立TO-252封装模型如图1和图2,底层为PCB板,管壳采用的是塑料封装。输入输出(I/O)引脚是通过键合线和微带线连接在一起。TO-252封装尺寸图这里就不做过多的研究,本文主要从PCB板材、厚度和键合线的根数、长度、拱高,键合线间的距离等方面来研究对TO-252封装的影响。
2 PCB板
PCB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载体。利用HFSS仿真S参数,需要添加波或集总端口激励,而波或集总端口激励需要通过传输线传输,鉴于TO-252封装引脚本身只有金属,不能够成微带线,如果只是单独仿真TO-252信号无法进行传输,因此,需要采用PCB和TO-252封装一起仿真。这样就会使PCB的板材和厚度对TO-252封装的信号传输特性产生影响。
2.1 PCB板材影响
利用HFSS建好模型,设置PCB板的厚度为1 mm,选取不同的PCB板材,介电常数分别为3.66、4.4、6.15、10.2,仿真分析不同板材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图3是给出不同板材下插入损耗(S21)的仿真结果。
从图3可以看出:(1)在频率较低时,随着板材介电常数的增大,信号的传输特性越好。而高频时,随着板材介电常数的增大,信号的传输越来越差。(2)随着板材介电常数的增大,信号传输较好的带宽越来越窄。
2.2 PCB厚度仿真
利用HFSS建好模型,设定PCB的板材为FR_4,将PCB板的厚度设置为0.8 mm、1.2 mm、1.6 mm,仿真分析不同厚度的PCB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图4是给出不同厚度下插入损耗(S21)的仿真结果。
从图4可以看出:(1)在2 GHz以下时,随着板材厚度增加,信号的传输特性越好。而到2 GHz以上时,随着板材厚度增大,信号的传输衰减的较快。(2)随着板材厚度的增大,信号传输的有效带宽越来越窄。
综合图3和图4,为了兼顾信号的传输和带宽,需要根据需求,选取适合的PCB板材和厚度。
3 键合线
键合线互连是晶体管中管芯和外部环境进行电气连接的主要手段,具有分配直流偏置电流,为射频信号提供传输途径的作用[2,3]。随着器件尺寸的缩小和工作频率的提高,当工作频率高于1 GHz时,键合线的射频等效串联电感、并联电容等计生参数将对信号的传输产生很大的影响[4]。因此,关于键合线的设计和优化也十分重要,关于键合线的研究主要有不同材料键合线的分析[5,6]、引线键合工艺[7]、键合线几何模型参数研究[8]、电气特性[9]等。
本文采用键合线互联的机构,将芯片的输入输出和封装的引脚连接起来。借助HFSS仿真软件,对TO-252封装中键合线的长度、拱高、键合线间的距离、根数进行仿真,分析改变以上几种参数对信号传输特性的影响。
3.1 键合线长度的影响
设定键合线间距离为0.5 mm,仿真分析改变键合线的长度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改变长度为2.91 mm、3.83 mm、4.78 mm。图5是给出不同长度下插入损耗(S21)的仿真结果。
从图5可以看出:(1)随着键合线长度的增加,插入损耗越来越大,信号的传输特性也越来越差。(2)随着键合线长度的增加,传输信号的有效带宽也越来越窄。因此,为了信号更好的传输,要尽可能地缩短键合线的长度。
3.2 键合线拱高的影响
设定键合线的长度为3.71 mm,根数为2根(连接输入输出引脚各一根),键合线间的距离为0.5 mm,改变拱高为0.1 mm、0.3 mm、0.5 mm。仿真分析改变键合线的拱高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图6是给出不同拱高下插入损耗(S21)的仿真结果。
从图6可以看出:(1)随着键合线拱高的增大,插入损耗越来越大,信号的传输特性也越来越差。(2)随着键合线拱高的增大,传输信号的有效带宽也越来越窄。由此平直的的键合线是最好的,但平直键合线受力集中,易断裂。因此,考虑到信号的传输和键合线的受力问题,要选取合适键合线的拱高。
3.3 键合线间距的影响
设定键合线的拱高为0.2 mm,根数为2根(连接输入输出的各一根),键合线的长度为3.71 mm。改变键合线间的距离为0.2 mm、0.4 mm、0.6 mm。仿真分析改变键合线间的距离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图7是给出不同键合线间距下插入损耗(S21)的仿真结果。
从图7可以看出,随着键合线间距的增大,插入损耗越来越小,信号的传输特性越来越好。传输的有效带宽也越来越宽。因此,为了信号更好的传输,要尽可能增加键合线间的距离。
3.4 键合线根数的影响
设定键合线的拱高为0.2 mm,键合线的长度为3.71 mm。键合线间的距离为0.1 mm。仿改变键合线的根数为2、6、10(连接输入,输出的各占总数的一半),仿真分析改变键合线的根数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图8是给出不同根数键合线下插入损耗(S21)的仿真结果。
从图8可以看出:(1)随着键合线根数的增加,插入损耗越来越好,信号的传输特性也越来越好。(2)随着键合线根数的增加,信号传输的有效带宽增宽。一般情况下,增加键合线的根数,可能会减小键合线间的距离,这样也有可能使插损变大,因此,要选取适合键合线的根数和键合线间的距离,才能实现信号更好的传输。
4 结束语
综合上述研究发现:(1)PCB板材介电常数越大、厚度越高,插损越小,信号传输特性越好。但其有效工作带宽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而变小。因此,在工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PCB板材和厚度。(2)键合线的长度越短、拱高越小、根数越多、键合线间的距离越大,此时插入损耗最小,信号的传输特性最好。通过借助HFSS仿真软件,模拟分析PCB和键合线对封装系统中信号传输的的影响,为实际封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俊永,孙文超,崔嵩,等.AlN多层共烧陶瓷微波外壳的设计与制作[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2,31(7):1-4.
[2] PETER H A,JAIME A P,JOHN W.Mode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F and microwave power FET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26-127.
[3] LIM J H,KWON D H,RIEH J S,et al.RF characterizationand modeling of various wire bond transi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Advanced Package,2005,28(4):772-778.
[4] 周永强,王立新,张万荣,等.射频功率晶体管内匹配技术中键合线的建模仿真与参数提取[J].电子器件,2011,34(4):363-366.
[5] KUMAR B S,ALBERT A,LIM L H G.Effect of die attachmaterial on heavy Cu wire bonding with Au coated Pd bond pad in automotive application[C].IEEE Electronics Packa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2013:618-624.
[6] LIAO J K,LIANG Y H,LI W W,et al.Silver alloy wire bonding[C].2012ECTC:1163-1168.
[7] 宗飞,王志杰,徐艳博,等.电子制造中的引线键合[J].电子与封装,2013,13(1):1-8.
[8] SUTONO A,CAFARO G,LASKAR J,et al.Experimental modeling repeatability investig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microwave bond wire interconnects[J].IEEE Trans Adv.2001,24(4):595-603.
[9] 周燕,孙玲,景卫平.IC封装中引线键合互联特性分析[J].中国集成电路,2006(11):55-57.
[10] 杨玲玲,孙玲,孙海燕.IC封装中键合线传输结构的仿真分析[J].电子与封装,201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