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背后的老牌巨头:你所不知道的德尔福
2015-08-28
3月底,寻常春日,一辆看上去很普通的奥迪SQ5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出发,9天后到达了纽约,这9天,它跋涉了5500公里,横跨15个州,从西到东穿越了美国。
之所以用了“跋涉”二字,是因为这辆外貌普通的奥迪是辆无人驾驶汽车。这5500公里有99%是它在自动模式下独立完成的,剩下的1%才有人类驾驶员的 辅助。辅助它倒不是因为它技术出了问题,而是路况过于复杂、出现特殊情况等等。比如有一次,这辆SQ5前面遇到了一辆警车,此时需要变道超过去,但我们这 辆自动驾驶车非常礼貌,它不肯变道,因为算法告诉它汇入一旁更繁忙的车流是不划算的。不得已,驾驶员只好接手超车。
这辆无人驾驶汽车,其自动驾驶技术主要由德尔福提供。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有些呆萌的“小人儿”是用什么造的吧:
第一层是被动安全及主动安全器件,包括气囊控制器、雷达、摄像头等,这属于传感器和感知技术,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车体的输入神经;第二层是核心的多域控制 器,车辆需要它才能够把各传感器的信息收集到一起,辅助驾驶者做决策,乃至在驾驶者无法及时采取动作时替代驾驶者进行决策;第三层是电气架构,好的电气架 构能够对主动安全的算法或是底盘算法进行修改和升级,即电气架构可以有机生长。第四层是德尔福的车联网系统,包括车间互联(V2V)、车与环境的互联(V2I);此外,还有负责用户体验及安全的第六层和第七层。
额,以上如此分类并不是为了把你搞晕;它们互为补充,使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辆SQ5,身上装载了20多个传感器和6个雷达系统,在横 跨美国的途中收集了近3TB的数据,相当于国会图书馆藏书的30%。整个征途,用德尔福CTO Jeffery Owens 描述的,就像将德尔福的技术一下子从实验室里扔到田野拉练,“我们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技术也更加有信心。”
那在上战场前,德尔福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发展到什么样了呢?
先来看一组数据:安卓操作系统,1200万行代码;F-35战斗机,2400万行代码;Microsoft Office 2013,4400万行代码;Facebook,6100万行代码;而一辆汽车则平均需要1亿行代码,德尔福每天生成超过200亿行代码。
另外,德尔福对自动安全的理解是它会从被动安全进化到主动安全。过去一辆车上的被动安全装置包括碰撞传感器、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电子扫描雷达、前视后视摄像头、车尾和侧面监测系统等,这些装置一来没有高度集成,二来主要作用是防守,而非主动防御。
但主动安全就要灵活多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多域控制器”可以将雷达、摄像头、安全气囊、碰撞传感器、检测系统等控制器集成在一起,德尔福将其比作一辆车 的中枢神经系统。另外,德尔福的主动安全技术还包括雷达视频集成系统(RACam),360 度雷达、以及 V2V&V2I 融合技术。沃尔沃新款XC90将会采用RACam系统,德尔福的V2V&V2I技术也将登上通用的2016款新车。
现如今,一辆车里的线缆已经从1英里长增加到了1.5英里长,车内电压也从12V跃升到了下一个数量级,混合动力车或者纯电动车车内电压可以达到300V或者600V,这又使得一辆车的含铜量大幅度增加,从7.5公斤/辆增加到15公斤/辆。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车辆神经系统”里流淌着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些数据以大约65M/秒的速度高速传递,且传递速度在不断加快,比如多域控制器每秒可 处理15G的信息。你启动车的前一两秒钟,电气架构就已完成了10万个信息的交换。今后,或许当你一启动车,就会有100万条信息完成交换。
信息交换速度快,才能保证安全。以人脑为例,其神经递质的传递速度是每小时250公里,最快速度大约是每秒100米左右,有这样的反应速度,我们能在危险来临前做出预判,或者帮助我们迅速从险境撤离;想想看你被针扎了一下,或不小心碰到火苗时你的矫捷身姿。
好了,这点放到车上也是一样。德尔福已经把数据交换速度做得足够快,因此它敢把这辆SQ5放到实际道路上去接受检测。这一路开下来,行驶路段多变,从2 车道到6车道都有,其中在亚特兰大和新泽西的收费高速公路上,车道甚至更多。此外,车辆还要应付温度和地形变化,比如德尔福要保证线圈内的软件能适应严酷 的环境,即使车辆处于零下40度、零上50度的艰苦环境也不会出问题。还有雷达,Jeffery Owens 表示这趟横跨美国大陆之旅验证了德尔福雷达能在所有条件下工作。视觉系统在日照角较低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过会通过软件和算法进行校正。
最可爱的是,这辆SQ5还知道害怕大卡车,每当有大卡车经过,它都会自动往边上靠一靠。或许,这辆车又要获得人工智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