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创业活力为何碾压日本
2015-08-13
今年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互联网的背景与推动下,国家也在经济转型,推动并扶持创新型企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互联网从一种渠道与工具变成了一种集体追随的文化,这导致国内互联网创业的爆发。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2014年上半年新创办企业超过9000家,从腾讯开放大数据显示,三年来腾讯开放平台上的创业者人数增长36倍。“万众创业”放在当下的中国,并非一种夸张的说法。
比邻而居的日本则是另一番景象。有一个故事是,日本有三位大学毕业生,离开大公司奔赴农村种植蔬菜,返销农村。记者问他们,为什么不投身到互联网行业去创业。三位大学生表示,日本的互联网经济已经非常健全了,对 GDP的贡献超过3%,很难诞生新的机会。有调查显示,日本不愿意创业的占58%。另有人才咨询公司瀚纳仕(Hays)集团以世界13个国家的年轻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考虑将来创业”的日本年轻人为29%,在受调的13个国家中最低,中国考虑将来创业的年轻人达40%,远远高于日本。而与中国年轻人万众创业的热情相比,日本年轻人的创业活力与数量明显逊色很多,这背后有何原因?
创业环境、氛围与文化、政策的支持力度,中国迎来利好
首先从创业环境氛围与文化政策上来看。在日本,整个国家的文化就是不鼓励创业。日本本土的VC并不发达,大企业大财团垄断了太多资源,在制造业,丰田、索尼、夏普、松下等大企业垄断了太多资源,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日本几乎被苹果、雅虎、Facebook、谷歌、亚马逊等公司垄断,日本也几乎没有本土的互联网企业可以与之抗衡。
在中国,由于经济转型与就业严峻形势的逼迫,国家从政策层面鼓励创业。国家对商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审批手续大为简化,一到两天就能开办一家公司。另外,今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简化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手续,为创业者提供优惠的服务和财政补贴以及要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大力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做大做强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这些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国民经济转型的动作,也为互联网+战略的铺路,客观上推动创业者热情高涨。
2007年之后,中国的VC伴随着创业板的浪潮已经快速发展起来,根据清科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投市场所发生的420起投资分布于20个一级行业中,互联网行业以148起交易位列第一。在国内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创业项目正在大波进入投资界,并且投资阶段愈发前移,大量VC机构以A轮的价格投资天使轮,这对于对企业来说,目前无疑是一个融资的大好时代。
在日本,VC投资人则相对保守。日本的风险投资人不会轻易将资本撒向创业者,在他们看来,一家公司的信誉与品牌、创始人的资历更重要,而产品是否足够创新有前景则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创业者从0到1的跨越相对更为艰难。根据日本风险企业中心和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显示,日本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总额在2014年仅为11亿美元左右,不到美国的3%,美国风险投资总额则差不多是接近500亿美元,是日本的45倍。
东京武藏大学研究创业学的Noriyuki Takahashi对于日本的反思中指出:创业者在日本人眼里过于贪婪,过于张扬,与日本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他认为要要使得硅谷式冒险资本主义真正活跃起来,日本必须得消除社会对创业者根深蒂固的偏见。
事实上,这种对于创业者根深蒂固的偏见,则或多或少与日本的90年代与2000年的经济大衰退以及群体性失业的历史记忆相关,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更加注重维持自身的传统企业管理文化——终身雇佣制。
企业管理模式不同,中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制的不稳定性更利于驱动创业文化
在中国,企业注重盈利与员工价值,而不是员工忠诚度,也不认为公司有责任要特别培养员工技能,员工的技能应该由大学与教育机构所赋予,而不是企业的责任。在日本不一样,日本企业界奉行的是终身雇佣制,这套制度体系下的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忠诚度,企业认为要对员工有终身承诺以及技能培养的责任,并为之提供公司自行发展出的管理技术训练,让员工由基层逐级往上晋升。这种良好的上升机制与人性关怀导致日本年轻人认为呆在大公司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他们认为,安全与稳定永远是第一位,而创业则承担了太多风险。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是由1982年的松下公司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而这种终身雇佣制后来在日本被普及开来达成了一种传统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这为工业时代的日本为减少员工离职率、稳定熟练工人队伍、推动技术与产品的良品率提升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集中方面起到了大的作用,但也导致员工被体制化,这种体制下的职场员工普遍缺乏一种抗风险能力,即缺乏一种反脆弱性,也导致许多员工不敢踏出稳定的体制而去干风险系数很高的创业活动。
在这种体制下,日本以年资而非以绩效作升迁标准,在日本人看来,以年资来作为升迁标准,这样就不会为了破格提升表现极优的员工而因此得罪大多数员工。而日本过于重视资历与人情,这事实上与中国的国企的管理模式类似,但这种管理模式过于过于注重企业内部的和谐关系,缺乏冲突性的竞争,自然也因此产生不了创新性的产品,与此同时,员工也不愿意冒险,但创业需要具备冒险精神。
再看中国。中国互联网企业搬来的是源自美国的企业管理体系,奉行的是以绩效为核心的企业考核与升迁标准,在互联网公司,末位淘汰制普遍盛行,员工即便在大企业也普遍处于一种焦灼与不安定的状态,而在大企业,外面与内部的失业风险同时存在,而创业则自由度更高,财富的获取速度更快,加之国内互联网创业环境改善,O2O、互联网思维风行一时,这吸引大批年轻人涌向各种互联网创业项目。
日本线下体系完善 互联网难有颠覆机会
我们再要看看电子商务领域、O2O领域的创业。在日本,我们看到优衣库、乐天、亚马逊日本都发展的还不错,但总体而言,日本的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缓慢,相比较中国,在各种垂直电子商务领域的创业,日本逊色太多。事实上,这源于两国在国情上的巨大差异,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因为国内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线下商铺与购物体验的不完善,给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相对优质的客观环境。而日本电子商务的却反之,它与日本线下服务太完善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外卖O2O领域,国内的本地的外卖应用这两年蓬勃发展,但是在日本,除了肯德基、麦当劳等跨国巨头在日本也有自身的线上外卖系统(包括网站和手机APP应用)之外,在日本本国却没有出现一家公司可以整合日本的便利店或小商铺来提供线上外卖服务。而追根朔源,我们发现是日本的线下实体店体系过于发达。
比如日本东京是线下实体店最为密集的城市,大街小巷遍布着各种连锁便利店,据资料显示,日本7-11、全家、罗森便利店,总数超过5万间,随处可见的药妆店,如松本清、杉药局等,总数超过2万间。以及遍布各地的大型百货与特色卖场以及自动售货机,让日本人在自己的生活圈与视野可及处,几乎可以买到他的生活所需的物品,而日本人正是被这种线下优质的体验与服务惯坏了,反而让电子商务的体验与服无法超越线下实体店的。因此,正是因为日本发达的连锁实体商业反而掣肘了线上互联网发展的生存空间与创业空间,电子商务领域折射出来的,也是日本线下实体业与互联网博弈的一个侧面,即过于发达的线下服务体系反而让互联网创业的空间被压缩。
中国创业可改变命运 日本创业成功差异不大
再一个是两国的创业成本不一样。有数据显示,日本90%的大学毕业生更愿意进入大公司工作,因为对于日本人而言,跨入大公司门槛,意味着生活无忧与安稳的职场生涯,前面也提到,这与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相关。日本是个注重个人的信誉的国家,频繁跳槽与离职的员工不受社会与企业待见,而不进入大公司,传统的社会偏见与父母的责难,让年轻人未来面临的结婚、养老、贷款买房等各种贷款问题都让人相当头疼。这导致年轻人思考模式倾向于回避危险。
另外再看收入对比,在日本企业内部相对强调平等,CEO的薪酬也就是一般员工的几倍,不会超过10倍或者几十倍,其实我们发现这事实上更接近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日本创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
但在中国,互联网从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与企业文化都是源自美国,因此,CEO的薪酬是普通员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也算正常。正是这种创业成功之后与之前收入上的巨大差异性,导致国内创业者对于创业的成功的渴望空前,这意味着改变命运并打破阶层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在中国,创业失败大不了回到从前,而在日本,创业成功之后的财富与创业之前其差异性不是非常明显,况且在日本,进入大企业工作,其高收入与稳定性与创业者的风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曾有业界人士指出,中日两国的创业者对比,中国创业者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而在日本,曾有业界人士指出,日本年轻人进入大企业工作本身就意味着已经穿上光鲜靓丽的水晶鞋,他们不愿再脱下鞋子去光脚走路。创业成本与失败的代价不一样也导致两国的创业氛围与创业者数量都不在一个层级。
失去的20年:日本已经失去互联网的掌控权 中国反之
日本的池田信夫在《失去的20年》一书中提到,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没能赶上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所谓第三次革命就是信息革命,人类步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日本战后集中国家和民间的财力促制造业发展,导致日本具有很强大的制造业基因,日本的电子产品给人一种从细节打磨出来的精良与品质感,这是中国急缺并需要学习的工匠精神。但到了互联网时代,这种制造业的优势也造就了日本企业界一种相对严谨与按部就班的工业化的品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完美契合了工业时代的制造业的需求,但对应到互联网时代,弱点也在于此,互联网行业需要快速试错与产品迭代,并需要在制度与文化呈现一种的创新性、灵活性与开放性的模式与氛围,这与日本企业文化产生了冲突,导致日本互联网运营缺乏一种开放性与灵动性。
我们看到,日本移动互联网起步很早,当年日本最大运营商主导NTT DoCoMo的i-Mode更是引领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先潮,但在智能机时代,苹果的触屏技术与iOS封闭模式迅速引领全球风潮,日本NTT DoCoMo模式却在一种本土封闭与后知后觉的状态下被苹果瞬间击溃。
另外,我们再看数据,在日本地区排名前列的网站中,国外网站则占据了多数:前10名中有7个来自美国的网站,雅虎、Google、Facebook、亚马逊、MSN、Twitter、微软等公司几乎垄断了日本互联网,正因为如此,喜欢追随榜样的日本人更失去了互联网创业的精神源动力。正如日本一位业界人士所指出:“现实中没有具体例子,我们没有Facebook、Google和Twitter,因此年轻人不相信日本互联网初创公司会成功。”
而在国内,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借鉴美国等国互联网的成功经验后快速崛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形成对日本的全面超越。国内BAT三巨头分别击败了国际巨头谷歌、ebay和MSN,形成互联网领域的三国鼎立之势。在互联网各个细分领域,也几乎没有国外巨头可以垄断甚至切入市场。根据2012年的数据资料显示,在Alexa的国家和地区网站排名中,中国大陆地区排名前四的全都是中国网站,前10位中的境外网站只有Google一家。
而榜样的力量则在推动国人的自信。在中国,人们见证了BAT的崛起,见证了微博与微信的风光以及小米等企业的快速成长。人们也看到各种抓住机会的现象级移动互联网产品迅速爆红,理发、家政、按摩、代驾、到店消费等各种O2O创业成功案例不胜枚举,颠覆似乎无处不在,相对日本而言,中国互联网活力也无处不在。
不过从目前来看,日本移动互联网领域也并非一潭死水,比如GREE成长为日本最大的手机无线社交网站,日本本土的Mobagei成为日本最大的手机在线游戏公司。但总体上,在日本,打造一种创业文化就需要说服年轻人放弃了知名公司的月薪和相应的社会地位,这是一段相当长时期内都非常困难。目前来看,日本文化上也瞧不起失败者。但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了,日本年轻人若整体上缺乏创业的冒险精神将不利于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也在通过发放低息贷款和提供贷款担保,加强对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另外,在教育领域,东京大学“创业广场”正孵化25家公司,东京享有盛名的早稻田大学早前推出了支持创业的计划等。
总体而言,中国创业活力远超日本,但创业质量堪忧,在创业活力无处不在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巨头的浮躁与泡沫。加之移动互联网顶层开发环境与平台已经成熟,研发成本更低、融资与套现更容易,入场的门槛降低,意味着成功的门槛抬高,有人认为:中国创业就是“1个Winner加99个Loser”的游戏。所以说,在创业热情高涨之外,日本对于产品的打磨、开发适合本国国民行为习惯的优质移动互联网产品方面,依然值得中国学习。中日两国对比而言,日本需要加一把火,让其创业热情越烧越旺;中国则需要泼一盆冷水,让更多盲目的创业者学会理性,看清前面创业之路是不是适合自己去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