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信与网络> 业界动态> 揭秘:小米生态链上的“巨头”——华米科技

揭秘:小米生态链上的“巨头”——华米科技

2015-06-30

一块13.5克的电子原件装进塑胶腕带,戴着它不仅可以计步、监测睡眠、来电提醒,甚至可以手机解锁、免密支付……2014年7月,79元的小米手环面世,它的出现几乎重构了整个中国智能可穿戴领域。不到8个月时间,小米手环销售量突破400万枚,2015年第一季度小米手环的出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即使小米手环成为绝对的“爆品”,也很少有人知道它来自合肥。开车经过合肥高新区望江西路和文曲路交叉口,很容易看到动漫基地某栋大楼上小米的广告牌。这里并非小米的分公司,而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手环的生产商——华米科技

  在华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汪看来,华米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手环制造商,而是一个人体数据公司,利用用户和数据,华米科技未来不仅会更多地融入小米生态链,更会布局所有可能的智能可穿戴领域以及所有的用户生活场景。

   华米科技作为小米生态链中适应最快、成长最快的企业,在并未失去独立性的前提下,借助巨头的资源快速成长,更由此埋下了成为巨头的“种子”。在合肥市高 新区内,与华米科技毗邻而居的正是安徽科技企业中的两大巨头——美亚光电和科大讯飞,这似乎让人们对华米科技成为巨头有了更多的念想。

  巨头生态链

  2013年1月的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美国拉斯维加斯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电子产品爱好者,一个来自合肥的中年男人,“每天啃两个汉堡,在展馆每一处看产品”,他就是华恒电子(华米科技前身)总裁黄汪。

   智能手表Pebble、I’m Watch、Withings,智能手环Fitbit、Jawbone深深地刺激了他,回国后黄汪就带领团队研发智能手表Zwatch,并忍痛暂停了平板 电脑智器的新版开发——要知道,当时平板电脑如日中天,而智器作为中国第一款平板电脑,曾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盈利。

  2013年11月,黄汪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友、小米MIUI三剑客之一的孙鹏回到合肥参观华恒,黄汪送了他一个Zwatch。当孙鹏回到北京并让雷军试戴之后,雷军第二天就派人联系黄汪,商谈合作事宜。

  “Zwatch扎实的品质打动了雷军”,黄汪了解到小米未来的产品布局后,认为牵手小米是最佳合作方式,短短的半个月之内双方便敲定了合作。

  加入巨头生态链并非说起来那么轻松,特别是强势的雷军和小米,《第一财经周刊》曾援引BroadLink创始人兼CEO刘宗儒的话说,业界一流的企业通常难以跟小米达成合作,因为条款太“霸道”,比如:低质低价、低估值高占比、放弃自我品牌。

  为了与小米合作,黄汪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停掉所有的平板电脑新品和智能手表新品的研发,高达数百万元的多套新模具直接作废,雪藏“智器”这个品牌,注册新公司——华米科技。

  随着合作的深入,黄汪和团队惊奇地发现,在与小米这样强势的合作伙伴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华米并未失去自我,反而在相互的成全中成就了新的华米。

  拥有自主权,却能最大程度地调用小米的资源,这正是华米加入小米生态链最大的动因。

  2014年1月华米获得小米及顺为资本的A轮融资之后,于2014年12月完成3500万美元B轮融资,高榕资本领投,红杉、晨兴、顺为跟投。高榕和晨兴是小米早期投资方,顺为则直接是雷军系的投资机构,而红杉的投资一向是“只看赛道,不看公司”。

  除了融资的便利性,华米收获的还有雷军提供的“武器库”:小米的供应链资源、品牌、外围和互联网上的合作,包括华米的物流、仓储、客服也都纳入到小米体系之内。

  最直观的,就是世界一流代工厂为华米代工并给予一定的重视,这让华米避免了遭遇锤子手机等产品产能尴尬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雷军和小米的风格也在深深影响这家来自合肥的互联网公司。雷军所倡导的“极致”“All in(全力只干一件事)”成为这家公司的信条,而小米公司的扁平化结构也被华米科技借鉴。华米科技副总裁章晓军告诉记者,“华米公司也是扁平化结构,采用 项目组的管理方式,没有KPI考核,公司运营围绕产品和项目进行。”

  在小米的“加持”下,小米手环于2014年8月16日正式上线销售,3个月卖出100万枚,而且销售速度还在发布之后不断攀升,两个月完成第2个100万,1个月完成第3个100万,借助4月6日米粉节又在不到1个月完成第4个100万。

做到极致

  尽管小米手环成为“爆品”,华米也成为小米生态链中适应最快、成长最快的企业,但章晓军并不觉得有什么秘诀,唯有“把产品做到极致”,“理解产业链,解决消费者的需求,自然可以得到发展,如果做出来的东西没有满足市场,不管是雷军还是马云马化腾都帮不了你”。

  小米手环推出后最受用户欢迎的是超过30天的待机时间,这让华米团队直呼意外。

  “普通手环没有把省电当做核心痛点,往往用不到一个星期就得充电,”黄汪说,“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小米手环能坚持一个月不充电,但实际上如果只使用计步功能,待机时间可以达到3个月。而且,我们是按照100天的使用标准来设计的。”

  研发时,华米内部组成5个团队做电路板和软件的设计,在不同阶段进行实验,不断“砍”掉非最佳方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最终找到最省电的解决方案。

  黄汪没想到的是,省电的同时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增强用户黏性:“用户使用普通手环一星期后必须充电,第一次充电后记得戴,再次充电后可能忘记戴,如此反复容易造成用户流失。”

  华米希望用户24小时佩戴小米手环,这个自信也来源于手环腕带的设计。小米手环腕带采用美国康宁TPSiV材质制作,成本极高,原本用于制作奶粉勺子,无毒无害、手感润滑,能有效降低皮肤敏感造成的过敏现象。

  所有的设计背后也隐藏着华米不小的野心——他们寄希望小米手环向人体ID(身份识别)转变。

   “做手环之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小米手环的优势是背靠小米手机的巨大出货量,有移动电源的成功案例在先,所以手环最初定位为小米手机的配件,至少能保证 一定的销量。于是我们思考哪些功能可以让手机与手环建立联系,来电提醒和计步是与手机关联紧密的功能,能使手环发挥配件角色”,黄汪说。

  后来,华米开发利用手环为小米手机解锁的功能,“这意味着手环开始从手机配件向人体ID转变。”关于小米手环的这一功能,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雷军有一次把手环落在家,整天都很抓狂,因为手机需要密码解锁,一天要输入80多次。

  除了追求产品品质的极致,黄汪对“极致”的理解还有另一层意思——把价格降到极致。

  在动辄千元的智能可穿戴领域,小米手环79元的价格令业界为之震动,除了合理的设计、互联网化的销售方式和庞大的销售量,也是因为对成本的严格控制,“我们与供应链一起拆解、分析成本,包括租金、零部件、人工成本等。”

  比如说电池,同一型号、同样品质的电池,小米手环的成本价只要5元,国外公司则是13元。“因为国外产品卖99美元,他们对13元的电池成本非常满意,没有动力去拆解供应商成本。”

  定价79元已足够让人吃惊,但黄汪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想定价49元,但为了选择最好的材料、芯片和工艺,我们最终选择贴近成本价79元”。

  即使是这样,小米手环还是盈利了。“过去一年我们都没有去算到底赚钱没有,但是今年一季度财务总监忽然跟我说,我们还有纯利,千万量级的”,这让黄汪吓了一跳。

成为巨头

  黄汪之所以将公司取名为“华米”,是因为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为,之后他创立的每一个公司都以“华”字打头,而后来又与小米合作,这两家公司是他学习的榜样,也是他的目标所在。

   1998年黄汪从华为辞职,回到合肥创立华恒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嵌入式Linux的研发和商业化。2009年,黄汪组建华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 中国第一款平板电脑智器,这比后来火爆的iPad还要早10个月。通过学习亚马逊模式,在平板电脑中加入阅读软件,加之与盛大文学合作,签下《时尚芭莎》 等所有PDF版杂志,智器通过贩卖移动内容盈利,每台平板电脑能够获得利润1000元。

  从华恒网络到华恒电子,再到华米科技,从网络方案设计到消费电子品牌,再到互联网运动健康大数据,华米科技紧紧跟随了互联网消费热点的三次大变革。

  但是,在起步不久的智能可穿戴领域,华米仍然有很多实力强健的对手,比如强大的Apple Watch。

  不过在章晓军看来这并非挑战,而是机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不是哪一家可以做起来的,有巨头进入到这个领域来带领整个产业的发展肯定是好事,因为智能可穿戴离大家很远,但是苹果一做,大家都知道了,而且,苹果和华米的定位本身就不一样”。

  除了利用中国科技大学的人才和安徽的产业政策成长起来的合肥总部,华米在北京和硅谷分别设立了分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互联网运营,硅谷分公司则是工业设计中心和海外品牌运营中心。

  正是通过硅谷分公司,华米开启了国际化战略,逐渐拥有挑战国际巨头的底气。

  “我们从Google、Intel、IBM挖来设计师和工程师,准备今年推出独立的高端智能可穿戴品牌,面向欧美市场,”章晓军介绍,“小米手环主打性价比,该品牌主打高端时尚。”

  而且,除了更多、更深度地融入小米的生态圈,与小米电视、小米智能家居等配合,华米还会涉足所有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如已经热销的小米体重秤,进入更多的用户使用环境,“和支付宝、微博以及李宁的合作只是开始”。

  “我们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手环制造商,而是一个人体数据公司”。黄汪告诉记者,手环只是抓取运动健康数据的工具,积累了这些数据之后,华米可以将所有的用户导流到线下各个服务领域。用户可以有更多的价值,卖出手环只是服务的第一步。

  从做产品到积累用户到占领市场,华米的商业模式逐渐成型,一个可期待的巨头正在快速成长。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