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嵌入式技术> 业界动态> 智能电视: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借势而行

智能电视: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借势而行

2015-05-22

QQ截图20150522185322.png

我国传统彩电向智能电视转变可追溯至2010年。当时,各大电视机厂商便开始相继推出了智能电视产品。到2014年,智能电视市场迎来爆发,销量突破3000万台,市场渗透率接近70%。可以说,智能电视的发展在电视机领域掀起来了一个巨浪,势头锐不可当。
  但另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底,北京地区每晚电视开机率已不足三成,而5年前的数据是75%。这无疑是智能电视实现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电视机前“走开”,电视机已不再是人们闲暇生活的核心,如何把这些流失的用户群体“拉回来”是智能电视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生产厂商在不断完善智能电视的核心技术、突破硬件质量以及控制成本保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将用户的“实际需求”作为发展的核心去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对高新技术的探索绝不能与用户的需求相背离。同样的,电子信息各个领域也都是由人们的需求而引发的迅猛发展。若将这些为人们所偏爱的高新技术运用到智能电视中,那些流失的用户将很有可能被“拉回”电视机前。因此,智能电视在未来的发展中,当借势而行。
  借势一:互联网——内容上的丰富
  互联网无疑是抢夺传统电视机用户的最大竞争对手,对于早已不满足完全非交互式、且信息量极度受限的传统电视节目的人们而言,网络资源有绝对的吸引力。现有技术已经在逐步实现智能电视与互联网资源的对接,许多智能电视厂商通过与视频网站等一些网络运营商家的合作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但是,与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资源相比,这一对接到目前为止是远远不够的。此外,相对于拥有大量APP应用的其他智能终端而言,智能电视的应用也显得极度匮乏。因此,智能电视厂商必须抓紧技术上的研发,完善与互联网的对接,同时大量开发智能电视的应用软件,真正的充实智能电视的“内容”,才能将客户不断的吸引回电视机前。
  借势二:4G网络——更好的实现与其它智能终端的交互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同时颁发了4G牌照,中国迎来了4G时代。随着网速的大幅提升,大量新的应用和信息服务纷纷涌现,4G网络所提供的高速数据传输服务已经为许多智能终端之间的交互提供了一条快速便捷的通道,它同样可以为智能电视所用,使其加入交互活动之中,实现用户在户外访问家庭资源的功能,方便快捷,且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存储。这无疑会使用户体验得到大幅的提升,从而使智能电视的渗透力得到进一步的飞跃。
  借势三:云端操作系统——降低智能电视的本地计算要求
  继电脑和手机之后,智能电视成为争夺用户眼球的终端窗口,然而未来智能电视的竞争不单单局限于硬件终端,云端应用也将是决战点。云端提供的虚拟化运行环境,一方面能够满足用户通过智能电视实现电视、社交及办公一体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将软件与系统隔离开来,使得智能电视能够保持系统长久的干净、绿色,避免用户被系统运行缓慢等问题困扰。
  智能电视的未来应实现自己的云端操作系统,这样做会降低智能电视对本地配置的要求,本地设备更多是一个输入和输出设备,计算、数据、应用都在云端,从而大幅度的降低硬件成本。当然,这样的架构离不开高速网络的支持。
  借势四:大屏幕优势——吸引对视觉体验有更高要求的用户群体
  屏幕大一直是电视机的绝对优势,在智能电视的发展中,完全可以把这个优势扩大化,以此来吸收那些对视觉体验有更高要求的用户,例如,喜欢看家庭影院的用户、电脑游戏玩家等,这些都是庞大的用户群体,若能投其所好,智能电视的发展必定会得到新的突破。因此,不妨在屏幕上下功夫,合理的加大尺寸、提高屏幕清晰度,为用户带来更高的视觉体验。
  此外,便捷的遥控器操作模式、体感交互、语音交互、多屏互动、一机多屏、可定制化等功能的升级都是顺应客户需求的人性化发展要素,同样是不能忽视的。
  总的来讲,智能电视的发展应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依托“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体系,充分借助现有资源的优势,打造“内容+终端+数据+服务”的价值链闭环,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事半功倍。
  电视机作为人们传统的娱乐设备,除了具有诸多实用功能外,还能给人们带来家庭的感觉,使人们在工作一天之余能够享受回到家的温馨和宁静。这一点是其他任何智能终端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即使不经常使用,电视机依然是大多数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由此可见,智能电视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它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基于自身的特性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此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内部参考)
  作者简介
  郑昊:现任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在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拥有深入的研究与咨询经历,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领包括大数据分析、云服务、政府及制造等行业IT应用……【详情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