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EDA与制造> 业界动态> 应对工程知识半衰期的良策:实现“抛却细节”?

应对工程知识半衰期的良策:实现“抛却细节”?

2010-06-22
作者:Marty Hauff

  有一次,我上网搜寻一些培训资料,偶然地浏览了一个网站,其声称工程知识的半衰期为两年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一个工程师,我至今所掌握的知识中有一半会在两年内就过时。而到10年之后,这些知识中只有3%还仍然能用!

  这一观点是发布在一个宣传培训服务的网站上,因此我或多或少对它的准确性产生怀疑。但是,随后我又进行了网络搜索,其结果是一般普遍认为工程知识半衰期为2-8年。这样一来,尽管我们对于半衰期的准确时间范围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作为工程师,我们的知识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我们唯有做点什么才能应对这一问题,否则我们存在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降低。

  似乎最佳的应对策略是:以更新、更多的信息来补充我们的知识。只要我们能够跟上最新的芯片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步伐,我们就能不断维持我们的价值。但这就是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吗?或是还另有其他的选择呢?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Web讨论小组,该小组旨在讨论高级设计工具对领域专家和细节设计师角色的影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高级设计工具正在增加领域专家的影响并取代细节设计师的工作”,其中部分争论围绕着“高级设计工具解决低级的运行问题从而将领域专家从必须了解底层的设计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观点而展开。事实上,存在一种极端情况,即设计师甚至可能对有关底层的细节一无所知。这让我不禁想问:我们何时才能抛却细节?

  变革的最大障碍是知识。如果我们抱着已经过时的知识不放,就会限制自己发现颠覆性技术、利用其优点的能力。也许是时候放弃那种“我们牢牢掌握的知识拥有某种内在价值”的观点了。

  作为有细节偏好的人群来说,我们工程师们多多少少都会对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和管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感到自豪。这种想法如此根深蒂固,使得我们如果设计某些系统而不知其内部工作原理就好像是在欺骗似的。但如果考虑到我们知识的有效期正在不断缩短这一事实后,我们就会知道,许多时候真的不值得花时间去掌握一些价值短暂的知识。虽然作为工程师来说也许会对这种观点感到格格不入,但我们确实需要逐渐接受“我们不再掌握细节”这一现实。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