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其他> 设计应用> 中压配电网载波通信调制解调技术研究
中压配电网载波通信调制解调技术研究
来源:电子技术应用2013年第2期
谢志远, 杨 星, 贡振岗, 吴晓燕, 郭以贺
华北电力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北 保定071003
摘要:针对配电网载波通信的特点,基于传输线理论,对中压电力线信道衰减特性进行了建模,通过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原理及优点,分析了其实现过程。对OFDM在电力线信道上的传输特性进行了仿真,进一步研究了在恶劣的信道传输特性下OFDM抗多径衰落能力,为更充分地发挥OFDM在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优势提供了参考。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258-7998(2013)02-0093-03
Research on modulation technology of medium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 carrier communication
Xie Zhiyuan, Yang Xing, Gong Zhengang, Wu Xiaoyan, Guo Yihe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 China
Abstract:Reasonable modulation mod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its capacity of resisting disturbance.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PLC, analyzed its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ed it based on transmission line theory. Comparison of the calculation and measured results verifies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Introduced the fundamentals and advantages of OFDM and analyzed its realization process. Simulated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OFDM in the measured power line channel. Further studied its resistance to multipath fading ability in poor channel environmen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OFDM.
Key words :medium voltage PLC; transmission line theory;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DM

中压配电网载波通信是指利用10 kV配电网现有的物理网络进行数据通信和信息传递的技术。配电网在我国的建设已经相当完善,利用配电网实现通信,不需要重新布线,成本低廉,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电力线信道噪声干扰强、频率选择性衰落复杂的传输特性,严重制约着电力线通信的发展。而调制方式的加入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早期的窄带调制方式技术简单、容易实现,但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传统的窄带通信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新的调制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在抗干扰、抗多径特性以及抗衰减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尤其适用于电力线高速数字通信, 因此成为目前配电网载波通信调制方式中的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OFDM的调制原理,针对中压电力线信道的特点,基于传输线理论建立了其衰减特性模型,仿真了此信道情况下OFDM的误码率性能,以及信道特性逐渐恶劣的情况下[1], OFDM的抗频率选择性衰落能力,为更好地发挥OFDM在中压配电网载波通信中的优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正交频分复用原理
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调制技术[2-3],通过将发送的数据流分解为多个子比特流,使每个子数据流的速率迅速降低,从而大大提高了其抗信道衰落、抗多径的能力。将原信号序列分割成N个子信号后,子信号的码元速率降为原来的1/N倍,即Rb/N,周期为Ts=NT。然后用这N个子信号分别去调制N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各个子信道的已调制信号相加就形成了OFDM发射信号。实际输出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由图1可见,OFDM在信号发送时,先对伯努利二进制信号发生器产生的44 bit(一帧)源数据进行RS(15,11)编码,再进行QPSK信道映射得到30 bit有效数据,根据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定义,要把数据插在低频处,需要将所得30 bit数据搬移到IFFT的两边,中间补零,第一位0为DC子载波,接收时容易受到干扰所以也插零。因此有效数据所在位置为[2:16,50:64],其余位为0。再经过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将频域信号转变为时域信号,IFFT长度为64,Selector模块参数设置为[39:64,1:64]将后26个数据搬移到数据前端作循环前缀,并进行并/串变换后送入信道。该信道为电力线信道模型,噪声假设为高斯白噪声。接收端除了加入信道估计和信道补偿部分外,与发送端过程相反。
2 中压电力线信道模型
对中压电力线信道进行建模,主要考虑强烈的噪声干扰和复杂的衰减特性对信号的影响。本文假设噪声为高斯白噪声,重点对信道的衰减特性进行分析,利用传输线理论建立其模型。

2.1.3 总体模型
电力线信道由不同架空线的串联单元和不同分支线的并联单元组成。由以上分析可知,要建立电力线信道的模型,只需要把参数相同的一段主干线路或分支线的输入阻抗等效成一个二端口网络,再将其级联即可。若每一个二端网络的转移矩阵为Ai,则级联后总的矩阵为:

3 仿真结果及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测试,绘出了在所测量的信道特性下OFDM系统信噪比与误码率的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OFDM技术可以在电力线信道下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信噪比高于6 dB时,误码率明显下降;信噪比为13 dB时,误码率达到10-3以下;经RS编码后信噪比在11.5 dB以上误码率即为零。可见编码方法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同时,由图4还可以看出,信噪比逐渐提高时,误码率下降却是比较缓慢的。这是因为系统中所有子载波的位置、调制方式等都是固定的,并没有因为信道特性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这样系统的误码率就取决于衰落最严重的子载波。

随着电力线信道特性逐渐恶劣,深度衰减频段逐渐增加,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大受影响。图6画出了子载波通过率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信号的传输效果。未经RS编码时,当深度衰落高于12%,即子载波通过率低于88%时,误码率均在10-2以上,通信可视为中断;随着子载波不断增加误码率迅速下降,90%以后,误码率下降到10-4以下。经过RS编码,78%的子载波通过后误码率即为零,抗衰落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除了对信号进行编码以外,由于OFDM是把信道划分为若干子信道,可以根据信道实际传输情况灵活地分配发送功率和信息比特,更加有效地利用信道资源。

OFDM技术是现代电力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其克服电力线信道频率选择性衰落的能力,本文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OFDM的中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仿真,其中电力线信道是根据山西某中压配电网的衰减特性建模,仿真结果验证了OFDM技术在中压电力线多径衰落信道的条件下能够实现高速的数据通信。当信道特性逐渐恶劣时,深度衰落在12%以内的范围,OFDM仍能可靠通信,经过RS编码,78%的子载波通过后误码率即为零,明显地提高了系统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邢志民,侯思祖,李晶,等.中压电力线信道特性的测量与研究[J].华北电力技术,2005(10):1-4.
[2] 樊昌信,曹丽娜. 通信原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51-256
[3] SOUISSI S, DHIA A B, TLILI F, et al. OFDM mod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for narrowband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C]. Design and Technology of Integrated Systems in Nanoscale Era(DTIS), May.2010:1-4.
[4] Guo Yihe,Xie Zhiyuan,Wang Yu. A model for 10 kV overhead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channel[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ISCSCT 2009), DEC 2009:289-292.
[5] 孙立山,刘洪臣,王晓媛. 传输线参数测试方法研究[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30(5):18-23.
[6] CATALIOTTI A,CARA D D, FIORELLI R,et al. Powerline communication in medium-voltage system:simulation model and onfield experimental tests[J]. Power Delivery, IEEE Transation on,2011,99:1.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