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官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信与网络> 设计应用> 低成本分布式邮件备份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低成本分布式邮件备份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来源:微型机与应用2012年第5期
刘 波,杨 强
(趋势科技中国研发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2)
摘要:为了利用廉价的普通桌面电脑构建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的电子邮件备份系统,设计了基于SOA的对等网络存储架构,贯彻了低耦合、无状态、异步通信和自适应的设计原则。系统将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分开处理,分别将邮件数据和索引信息保存在磁盘文件和数据库中,兼顾了高容量和快速查找的的要求。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为了利用廉价的普通桌面电脑构建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电子邮件备份系统,设计了基于SOA的对等网络存储架构,贯彻了低耦合、无状态、异步通信和自适应的设计原则。系统将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分开处理,分别将邮件数据和索引信息保存在磁盘文件和数据库中,兼顾了高容量和快速查找的的要求。
关键词:电子邮件;备份;分布式存储;SOA;低成本

 在一个在线电子邮件扫描系统中,需要设计一个安全可靠的存储系统,暂时保存被隔离的电子邮件。这些邮件一直保留在系统内,直到用户选择释放或者到期失效。这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系统,考虑牵涉到的数据量和在线系统所要求的高可靠性,如何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这个系统,成为项目团队面对的主要挑战。
1 分布式邮件备份系统的技术需求和设计原则
 邮件备份系统最基本的要求是高吞吐量,具体来讲,要求能达到每秒1 000封邮件(平均大小10 KB)的最大输入速度,用户的邮件要能保存最多60天,系统总容量在20 TB以上,用户的检索速度应该控制在1 s以内。
 作为一个商业运营的在线系统,除了具备很高的性能以外,还要具备很高的可靠性和尽可能低的成本。系统的SLA[1](Service Level Agreement)要达到99.99%以上,也就是说运行一年的停机时间必须控制在52 min以内。在线系统的主要成本包括数据中心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数据中心的成本主要由硬件成本、网络成本、其他成本如电费、冷却、机架空间等构成,而运营成本主要由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费用构成。依据上述基本要求,确定了邮件备份系统的基本技术需求:(1)单机高效率,系统高吞吐;(2)使用低成本硬件,避免使用昂贵硬件;(3)提供高可伸缩性;(4)部署自动化;(5)管理智能化。
 根据上述需求,确立系统整体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下述四点:
 (1)低耦合。耦合是指系统的子模块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一个低耦合的系统不但要降低模块之间的静态依赖关系,而且要尽可能地降低模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依赖关系。低耦合的系统可以降低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系统的扩展性。
 (2)无状态。无状态的服务不在内部保留状态数据,上一个请求和下一个请求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无状态的服务更容易实现水平扩展。
 (3)异步通信。异步通信可以提高通信的效率,请求发送者无需等待服务的返回,节点之间不需要互相等待,可以提高每个节点的处理效率。
 (4)自适应。自适应的系统能够自动调整、优化运行参数、应对运行环境的变化。能够自我调整,也就减少了人为干预的要求,降低了维护费用,而且自动调整显然比人为干预反应更快、也更准确,所以也提高了可靠性。
2 分布式邮件备份系统的设计
2.1 整体框架设计

 系统的整体设计采用SOA[2]的架构,系统由三种不同的角色构成,其关系如图1所示。

 组件A和B完成系统特定的某些功能,A和B对外部提供Restful[3]风格的Web应用接口,但是A和B之间互相没有调用关系,也不知道彼此的存在。Registry是一个注册服务器[4],所有的组件都在Registry注册,并不断通过心跳信号更新自己的状态到Registry;而且Registry维护一张系统所有组件的状态表,对于超时没有更新的组件,就将其从列表中删除。Helper负责将数据从一个组件传送到另一个组件;可以从Registry得到当前系统的所有组件清单以及组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关系,并据此进行数据转运工作;使用标准的HTTP命令从一个组件的输出队列得到数据,然后同样用HTTP命令将数据发送到下游的组件。
同一类型的组件可以同时有多个实例存在,以提供高可靠性和任务负载的均衡扩充。Helper本身也可以有多个实例存在,提供多个上游组件和下游组件之间的动态数据交换和负载均衡。
 组件工作在异步的模式下,每个组件都有一个输入队列和一个输出队列,需要处理的数据通过Web接口被放进输入队列,组件的数据处理程序依次从输入队列读取数据,处理完成后放入输出队列,然后通过Web接口被取走。组件拥有完成处理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和数据,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是保证组件异步、高效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个最简单的系统至少包括三种不同的功能组件,它们分别是Generator、Processor和Terminator。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Generator是任务的发起方,一个Generator至少有一个任务输出队列和一个对应的ACK输入队列。Generator产生的任务数据在任务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候Helper转送到Processor进行处理。一旦一个任务被送到Processor,这个任务就被放入一个等候确认的队列,等候任务完成的确认。Processor至少有一个任务输入队列和一个结果输出队列,即从任务输入队列取得待处理任务,进行处理后放入结果输出队列,由Helper送到Terminator。Terminator对结果进行最后的处理后,生成对应的ACK,ACK被送回Generator,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处理生命周期。如果Generator在规定时间里没有收到一个任务的ACK,说明这个任务可能在系统内被丢失了,按不同的业务逻辑,Generator可以重新发送这个任务,也可以丢弃这个任务。确认-重发机制保证了异步系统中数据的可靠性问题,较好地解决了节点失效时丢失任务的问题。此外,通过Helper桥接的设计允许在一个任务处理序列里组合多个不同的Processor来完成复杂的任务而不用修改程序,这种重组甚至可以在运行中的系统上动态完成,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弹性。
 图3是邮件备份系统的架构图,主要的组件是QtStorage和QtDAL。QtStorage负责存储邮件的原始信息(包括邮件的原文、发送者、接收者等信息),将收到的邮件写入存储区域后,会将邮件及相关信息编制成摘要。QtDAL负责将邮件的摘要存储在数据库中,并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为了实现高效率的运作,存储系统的设计采用了读写分开的思想。大量原始数据的写入在QtStorage上完成,QtStorage拥有多个实例,可以分散写入的压力,同时也能够提供多重冗余,实现高可用性。QtStorage可以实现无缝的横向扩展,其存储能力和容量随之扩展。经过QtStorage处理过的摘要信息,其容量已经大大缩减,所以可以采用单一的索引节点来保存,单一节点可以以较低的代价实现数据的一致性。这里的QtDAL就是这样的一个索引节点,用户的查找和读取主要发生在QtDAL上,查找和读取索引信息和数据的写入发生在不同的节点上,这样就实现了数据的读写分开,提高了运行效率。只有在用户需要取回被隔离的原始邮件时,才会到QtStorage上去读取,按照系统的设计逻辑,这是一个概率极低的操作,不会对系统构成很大的影响。

2.2 文件存储服务
 文件存储服务为整个系统提供原始数据的存储服务。根据经验,这部分的成本是整个系统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为了保持低成本,必须避免使用价格昂贵的高性能存储设备,如SAN、NAS等。而且为了便于扩展和维护,一些需要特别硬件支持的存储设备也不能考虑,如RAID阵列等。一个可行的设计思路是使用最廉价的PC和随机安装的硬盘来构成系统。商用的PC可以安装4个处理核心的CPU和2 TB以上的硬盘,其性能和容量已经足以满足系统的需求。但是不论是PC的硬件还是硬盘本身,其可靠性和稳定性都不能达到99.99%的可靠性。解决的方法是用多重冗余的方式构建系统,不但数据的保存是多重冗余的,而且处理节点也是多重冗余的。
2.2.1 数据的写入
 图4是文件存储系统的设计。Storage 1~3是3个存储节点,各自带有2 TB的硬盘存储数据,并对外开放3个Web接口,分别是接收文件输入的Input Queue、输出文件索引信息的Index Queue和输出文件同步包的Sync Queue。一个文件的存储过程可以用以下步骤描述:

 (1)Helper随机挑选一个Storage节点(例如Storage 1),将待保存的文件及控制信息一起发送到Storage 1的Input Queue。
 (2)Storage 1将文件存盘,生成文件的索引信息,将索引放到Index Queue。
 (3)Storage 1修改文件控制信息,将文件和控制信息添加到Sync Queue。
 (4)Helper从Storage 1的Sync Queue中将待同步文件取出,送到另一个Storage节点(例如Storage 2)。
 (5)Helper将索引信息从Storage 1取出,送到数据库保存。
 (6)Storage 2重复上述步骤,直到重复存储次数达到需要的冗余度为止。
这个设计的主要特点如下:
 (1)每个Storage节点都同时具有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添加节点就可以同时扩展处理能力和容量,系统的扩展是对称的,非常利于管理和维护。
 (2)Storage节点之间没有相互依赖性,任何一个Storage节点因为故障下线,都不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3)每个文件需要多少冗余度、是否加密、是否压缩,都可以单独控制,非常灵活。
 (4)添加新的Storage节点后,负载会自动均衡到新的节点上,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5)系统要求的保存文件期限最多60天,所以在3冗余或更多冗余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考虑损坏节点的文件恢复功能。即使使用可靠性较低的普通PC和SATA硬盘,也可以保证文件在60天内的可用性。
 (6)读写分开,大负荷的文件写入被分散到数量众多的Storage节点上,数据库节点只负责少量、偶尔的用户查询操作,提高了硬件效率,降低了成本。
 (7)系统并不是严格一致的,通过牺牲部分一致性,获得了较好的扩展性和可用性,是CAP[5]原则的具体实践。
 (8)Storage节点之间是没有联系、没有交互的,所有的数据交换都通过Helper进行。文件的控制信息随同文件数据本身传送,没有任何一个节点管理和追踪文件的去向,各个节点间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没有中心控制节点。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低耦合”、“异步”、“无状态”的设计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Storage节点的数目建议大于系统设置的最高冗余度。例如对于3冗余的系统,Storage节点建议至少设置4个,这样,在某一个节点因故下线的时候,系统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当然,设置更多的节点可以获得更好的可靠性和性能。
2.2.2 数据的查询
 数据的查询相当简单,按照用户提供的查询条件,可以在数据库中查询到符合条件的记录,每条记录中都包含对应的数据文件在Storage节点上的位置。如果用户需要读取原始数据,可以调用Storage节点上的API接口,提供位置信息,读取原始数据。记录中包含文件的多个冗余备份的位置,如果一个节点失效或者不能访问,可以读取备用节点上的信息。
2.2.3 数据的删除
 数据的删除分为数据库记录的删除和数据文件的删除,数据库节点和Storage节点都有内置的定时任务,可以按时间删除已经过期的数据。
2.2.4 系统容量的扩展和故障节点的替换
 当文件存储系统的容量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对系统容量进行扩展,这种扩展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无缝的操作,不能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不需要修改软件,不需要停机以及尽量少的配置改动。本系统较好地实现了上述要求。
2.3 索引数据库
 索引数据库保存着所有备份邮件的索引信息和位置信息。这是一个标准的关系型数据库,采用开源的PostgresSQL实现。数据库主要包括两张表,如图5所示。


 为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可以设置将备份的邮件在不同节点上拷贝多份冗余。图7即为冗余度设置为2时的测试数据,考察了不同节点数量对性能的影响。可以看到,随着系统节点数的增加,系统性能也呈基本线性地增加,这充分反映了节点间异步通信的重要性。异步通信削弱了节点间在时间上的依赖关系,通过牺牲局部的、临时的一致性,充分发挥了每个节点的处理能力,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可靠性,可以把冗余度设置到3,此时每封邮件在系统内有三份拷贝,达到了极高的可靠性。如图8所示,在4节点3冗余的测试环境下,系统的吞吐速率达到了3 000封/s(10 KB邮件)和2 000封/s(30 KB邮件)。如果等价成单个节点的平均速率的话,分别达到2 250封/s和1 500封/s,比单节点的性能还要好些。这是因为随节点的增多,不但存储空间得到扩展、可靠性得到增加,CPU的数量和处理能力也得到加强,更多的CPU的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整体处理能力。

3.3 结果分析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在单节点场景下,采用30 KB邮件样本时系统达到了42 MB/s的写入速度,而10 KB邮件的写入速度为18 MB/s,两种测试环境中CPU占用均为30%左右,说明系统瓶颈不在CPU和I/O中。通过对代码实现的审查发现,问题主要是同步写文件导致的,对文件的同步读写操作降低了I/O的效率,并且随样本的缩小,读写操作的频繁化而更趋恶化。这就是为什么小样本性能不成比例增加的根本原因。全面采用异步磁盘I/O操作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个问题,但是异步I/O程序远较同步I/O复杂,而且在本项目里,即使是同步I/O也足够满足性能需求,所以本设计最后决定保持目前的代码不变。
 比较不同组合条件下的测试结果可以发现,性能随冗余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节点数目的增加而提高,三者间的关系接近线性关系。如果节点数目增加一倍,性能也能够增加一倍。增加冗余度会降低性能,但可以通过增加节点来补偿。同时添加节点数量和冗余度,能够得到更好的可靠性和性能,并且收益并不随节点数目的增加而递减。对于一个分布式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特质。因为管理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添加处理节点,获取更多的存储和处理能力。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在设计的初期阶段就确立了低耦合、无状态、异步通信和自适应这四个设计准则。通过放宽对一致性的要求,仅保证最终一致性,充分解耦各个节点间的依赖关系,获得了优异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最终的测试结果也证明了这种设计思路的正确性,采用普通桌面计算机和廉价磁盘组成的系统足以在容量、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方面满足要求,而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十分之一。
参考文献
[1] TANENBAUM A S, STEEN M V. Distributed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aradigms[M].杨剑锋,常晓波,李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JOSUTTIS N M. SOA in practice[M].程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 ROCHARDSON L, RUBY S. RESTful Web Services中文版[M].徐涵,李红军,胡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杜宗霞, 怀进鹏, 主动分布式Web服务注册机制研究与实现[J]. 软件学报,2006,17(3):454-462
[5] BREWER E A. Towards robust distributed systems. (Invited Talk)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Portland, Oregon, July 2000.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