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v6的Web建模的研究与探讨
2009-07-10
作者:张 珊,陈建勋,王新刚
摘 要:IPv4作为当前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的第三层网络协议,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将面临着IPv4地址严重匮乏的危机,而IPv6技术的应运而生使地址空间以及其他诸多优点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目前,IPv6相关的基本协议已经基本成熟,但在IPv6技术下,对于Web建模来说,仍需要做深入的研究,以此推进网络技术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IPv4;IPv6;Web建模
目前,在互联网上的相关应用绝大多是构建在IPv4之上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全球IPv4地址将会使用完毕,IPv6的应运而生,使得地址空间有了较大增加。IPv4和IPv6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如:地址结构、地址配置、报文结构、报文字段意义以及安全协议等使得原有Web建模方式需要进行调整或改变。本文就当前IPv6技术[1,2]的发展与IPv4技术进行比较,以此探讨和研究Web建模。
1 IPv6简介
当前,互联网中所用的IP协议是IPv4版本的,该版本是在1981年由RFC791标准化的。而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标准化工作始于1991年,主要部分在1996年完成,它的地址长度为128位,其地址空间容量理论上是原IPv4的4倍。
IPv6是针对现有IPv4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而提出的,同时在其他诸多方面也做了改进,例如路由方面、自动配置方面。此外,简化的报头和灵活的扩展,层次化的地址结构,即插即用的连网方式,网络层的认证与加密,服务质量的满足,对移动通讯更好的支持等特点成为IPv6的优点。一个完整的IPv6的实现主要应当包括以下7个扩展报头的实现:逐个路程段选项报头、目的选项报头、路由报头、分段报头、身份认证报头、有效载荷安全封装报头、最终目的报头。
因为有了诸多的改进,IPv6协议相对于现有的IPv4协议是不兼容的,由此,现存互联网中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以及各种应用都有可能不能直接地运行在IPv6之上。因此,从IPv4网络过渡到IPv6网络的渐进过程中,就需要设计和研发特殊的过渡和共存机制或者部署特殊的IPv4/IPv6转换设备,以便能较好地实现从IPv4网络到IPv6网络的平滑过渡和演变,这也使得Web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相应增多。
2 Web建模概述[3]
在软件系统开发中,实用的Web系统一般都较为复杂,但其系统模型通常可以用多个方式表示。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个Web应用起重要作用的有:页、脚本、组件、框架和表单,而在Web建模中,常用到以下建模方式。
2.1 页建模
页是Web应用的基础和主要产物,用户所看到的信息都是以页的形式通过浏览器展现出来的。在页建模时,可以提供两个单独的类别模板类:服务器页和客户页。在既有服务器功能又有客户功能的Web应用中,任何页都能表示为两个单独的类,即使它们是在同一文件/组件中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页的服务器方法和页作用域的变量都包含在类别模板类
2.2 组件建模
在Web应用体系结构中,组件有服务器组件和客户端组件两类。而在Web建模方法中, Web应用中对象可利用组件建模进行建模,如DLL、ActiveX控件以或一些可执行文件,这些组件有时被扩展为相应的类别模板,在设计模型中,类别模板
2.3 表单建模
表单在HTML格式的页中是客户页的一部分,与用户输入有关,表单包括其他的属性,该属性可能不适用于整个客户页,在一个客户页中可以有多个表单,每个关联不同作用的页。为了表示表单,可以创建新的类别模板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