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久前发布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用三年的时间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然而,对于多数市民,智慧城市是一个有点陌生的新词汇,不知道它到底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刚刚出炉的国内首部较全面研究“智慧城市”的工具书《智慧城市辞典》,或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这本由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20多位学者合力打造的工具书,详细介绍了欧洲、北美、亚洲等地区近50个“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网罗百姓生活的都市“智慧图”,当下困扰人们的食品安全、道路拥堵、在家养老等难题不再是难题,“智慧”城市的美好并非遥不可及,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未来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
尽管大城市象征着人类文明的高度,但是城市病却是今天全人类的挑战。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安全隐患明显,社会治安不稳……城市病集中考验着城市管理者。有人说,“智慧城市”正是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之道,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
有媒体勾勒过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发个手机短信,可为家中的花浇水;婴儿戴腕表,可防人贩偷走;通过手机可以看到您家小孩在幼儿园玩耍娱乐;看站牌色彩就知路堵不堵,下一班车何时来;3G汽车不再仅作代步,而是集办公、娱乐一体化;农贸市场中每块肉都有标签,让您吃放心肉;通过监控器,病人在家让医生先了解血压、心跳、脉搏等情况;智慧厨房可以进行食品索源,教您如何做菜,为您配好菜单;家中与您远在海外的亲朋同桌共进晚餐;一根轻便光纤用于住宅,就能方便防入侵保安全……
智慧化是信息城市的升级版
智慧城市的智慧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专业人士认为,信息化发展至今已有三个阶段,即从E化到U化再到I化。
第一阶段“E化”,即计算机阶段,将信息转化为数据成为计算资源,由计算机进行计算处理,使其成为有用的信息。第二阶段“U化”,即互联网阶段,通过通信传输,将分散的信息转化为集成的信息,根据需求对集成的信息进行生产加工,从而形成信息产品。第三阶段是“I化”,即物联网阶段,使物体与物体在网络中互联互通,通过信息产品的应用建立智慧系统,使物体具有“智慧”。
媒体报道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座百万人口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达到三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实现四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将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智慧的终极目的是绿色惠民
当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日见紧缺,城市化的各类弊端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促使人们思考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在全球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的发展之后,智慧城市成为城市未来成长的创新理念和发展之策。
按照欧盟智慧城市的理念,一座城市的优劣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基础设施的禀赋,如物理的有形资本,而是越来越体现在城市的信息系统服务和城市智能建设的应用和质量,如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恰恰对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当我们正热衷于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并各自为政时,智慧城市的发展概念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启示意义。
惠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精髓。智慧城市构筑了面向市民的泛在城市服务。智慧城市将建筑物,电力线,燃气管,道路,蜂窝电话,民居系统等等相互沟通,将智能化融入城市的住宅、交通出行、卫生健康、安全保卫和娱乐等城市各个要素之中,以此来实现智慧城市的价值观:更智慧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全球智慧城市分镜头 胡志明市:智慧食品,从生产到加工的“食品安全链”
城市问题: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食品安全让所有城里人揪心。
应对:智慧食品将更有效保证食品安全。智慧食品最初的含义是指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并能够治疗某种疾病的食物,如今指的是运用智能科技对食物生产、运输、储存、加工、销售实施全程监控以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方式,是一整套包含智能追踪系统和智能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在内的体系。
案例:从农牧渔业食品的生产,到食品和原料加工、中间的运输物流环节、食品的销售环节,再到市民的餐桌,对于这一闭合圈进行全程监控,实时通过网页和各种标签、条码记录信息,帮助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明确责任。如出现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即可及时发现事故原因及发生环节,并协调和调动当地卫生部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快速查到食品来源和去向,果断处理,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2009年,越南第二大城市胡志明市制定了智慧的食品链规划,2011年开展了智慧的食品供应链试验,建立相关技术和行业标准,推进企业参与数据收集与使用,并将数据提供给相关方面使用以保障食品的安全。
斯德哥尔摩:智能收费,缓解交通拥堵
城市问题:交通拥堵是大多数城市的通病。拥堵费本身是在效益和效率之间做平衡的权宜之计。不过怎么收却有讲究。
应对:智能收费系统,在保证车速的情况下,对过路的车辆进行检查。通过使用射频技术以及利用激光、摄像和系统技术,用接近百分之百的精确率自动连贯地捕捉和识别以60英里平均时速进入的车辆。汇总处理车辆信息、应缴税额等各种信息。
案例: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虽然公共交通高度发达,但依然存在交通拥挤、空气质量恶化等城市通病。2005年秋季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天都有超过50余万辆次的汽车在城市中穿梭,高峰时段约有一半区域的实际通行时间是理想通畅状态的2倍,车速低于正常水平35%的主干道里程达70英里,人们上下班花在路上的平均时间比年增长18%。在提出“道路拥堵税”的同时,智能收费系统为车辆提供几乎不减速不踩刹车的缴费模式,同时费用从驾车者的账户扣除,或由驾车者通过网络、银行以及零售店支付,也减少了收费站的人工和建设费用。
总投资约4亿美元的费用中,有三分之一用于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最终城区的交通流量降低了约25%,公交利用率增幅达6%,城区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城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斯图加特:网上试衣间,谁说网购没法试穿
城市问题:虚拟化的社会生活,是智慧城市从互联网阶段到物联网阶段的过渡特征,但是诸如网上买衣服没法现场试穿,衣服买回来后很可能不合身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应对:顾客先通过手持式的三维扫描仪对自身形体进行扫描,将获得的数据传输至服装销售商处,形成和顾客身形一样的虚拟人物影像。于是,顾客便可以在电脑屏幕上使用这一虚拟人物来试穿网上销售的服装,了解试穿效果。
案例:2001年,德国开发了第一个网上试衣系统。顾客还可以在服装销售网站选择身高、体型、体重以及身体其他外部特征参数与自身相似的虚拟模特试穿服装,在选择好服装后,直接从试衣间进行网上购买。网上试衣间解决了网上购物无法试穿的问题,快速、方便、成本低,缩小了现实购物和网络购物之间的差异,改善了网络购物体验。当然,虚拟模特与真人试衣的效果尚有显著差距。
北海道:无线供电,距离不再是难题
城市问题:对电器的依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而各种输变电装置也很可能因为安全问题、美观问题,成为城市“伤疤”。要充电,一定得有线?
应对:发送端至接收端相隔一定距离且不依赖任何物理连接,也可完成输电或充电的无线供电,主要依靠电荷移动或者辐射的作用实现电能的转移。
案例:最常见实例是为电动牙刷充电。电动牙刷经常接触水,不宜采用直接充电方案,在充电座和牙刷中各有一个线圈,当牙刷放在充电座上时产生磁感应作用,电压整流后就可对牙刷中的镍镉电池充电。这一技术同样可应用于家电产品,如为手机、笔记本、电视机、植入医疗器械甚至电动车等提供电能或进行充电。
2007年6月,麻省理工大学利用“磁耦合共振”原理点亮一只60瓦的灯泡。2008年2月,日本科学家在北海道开始试验新型电力传输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以微波形式将能源从太空传送到地球。电磁辐射供电技术还可以为无线传感器供电,为“物联网”或“云”设施的基本配件供电和充电。
伦敦:居家养老,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城市问题:老龄化正在挑战全球。在中国,“十二五”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应对: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的人居状态,又称“智能居家养老”。
案例:居家养老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其核心在于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将老人与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使老人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通过心电监测器、血压监测仪、老顽童智能手表、健康千里眼等设备检查老人的血压、体重、血脂等状况,所测数据直接传送到所属医疗服务中心的老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智能系统会自动启动远程医疗,必要时上门进行医疗服务。2010年5月,南京大学苏富特集团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联合启动“智慧养老”项目,首个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养老”方案在鼓楼区的养老机构率先试点。
鹿特丹:趣味“水广场”,变“涝”为宝
城市问题:暴雨之后,城市排水不易,《水啸雾都》中的电影场景,也让很多人看到了现实问题。
应对:一些低洼国家研发的水广场计划,将变涝为宝。“水广场”分为两大部分:一个运动场和一个多坡道的游乐场,二者都是沉降式结构。暴雨来袭时,广场的外观和功能开始改变。雨水从指定点汇集到广场中央,形成径流、小溪和小池塘,孩子们便可在水边玩耍,冬季还可在此滑冰。直到城市排水系统恢复正常,雨水才开始从广场流入就近水体。
案例:作为一个最低点在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荷兰的鹿特丹市更是经常面临着海水倒灌、排涝难的威胁和压力。“水广场”是鹿特丹市实施的城市智能水管理解决方案。2007年10月,鹿特丹市政府颁布了“水计划2”政策,旨在实现城市水的有效贮存,并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首个试点的“水广场”贮水能力达到1000立方米,足以保证整个社区在暴雨中不出现积水现象。雨水首先是被集中到一个净水装置中进行过滤,再流入“水广场”。并且,减轻排水系统负担后,可以保证下水道污水不会漫溢至自然水体中。
相关链接 “智慧城市”的历史和现状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当时,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城市化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借助物联网、传感网,在家居、路网监控、票证管理、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
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
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概念。根据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智慧城市可以从6大坐标维度来界定,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当一座城市既重视信息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知识服务、社会基础的应用和质量,既重视自然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参与式管理等融入其中,并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市民生活时,这样的城市可以被定义为“智慧城市”。
2001年,韩国首尔制定了泛在城市发展规划,同年,阿联酋迪拜进行了智慧产业的谋划,2002年,以智慧经济为特点的智慧卢森堡开始起步,这些是全球较早的智慧城市的实践。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初,全球共有近50个城市或国家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探索,还有不少企业和机构参与其中,中国在其中占了较大比例,约有2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或将其列入了城市发展的“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智慧城市按其所建设的行政区域范围可以分为城市型、国家型、泛城市型和城市区域型等类型。其中城市型数量最多,如智慧普兰尼特谷(葡萄牙)、智慧布里斯班(澳大利亚)、零碳城市马斯达尔(阿联酋)、智慧上海(中国);国家型如美国宽带计划、新加坡智慧国、中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泛城市型如欧盟智慧城市规划、上海世博会智慧城市实践、海南智能岛;城市区域型如智慧长沙梅溪湖、智慧闵行、智慧长宁等。智慧城市也可以按所建设的内容主题划分,如斯德哥尔摩智慧交通、丹麦奥胡斯智慧公众、鹿特丹水广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