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变更——自主品牌的崛起
0赞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一个临界点,有几个标志性的事实:
◎首先,中国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崛起——中国自主品牌不仅在国内的汽车市场,进一步压制外资品牌;而且还在出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中国车企的垂直整合,正倒逼零部件产业谋求全球的发展,并对零部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对消费者而言,国产车是越来越好了;但对业内的人来说,就是感觉汽车行业越来越卷了。那站在2023年的今天,我们作为行业观察者,也在思考,中国汽车产业,会走到哪里?未来的格局又是怎样?
Part 1
世界范围内,
汽车产业竞争力的转移
世界范围的汽车产业中心,先后已经经历了三次转移,这个过程中,美国、德国、日韩汽车工业相继崛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近两年,中国登顶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产销规模均列全球第一,自主品牌逐步成长为全球 汽车工业领域的“新力量”、"新势力"。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
汽车产业变革主要是围绕四个核心要素驱动的,包括:工业基础、市场规模、消费需求变化和核心技术。
◎制造工业基础,在电动车中美都有新造车的企业涌现,如中国的蔚来、理想和小鹏,美国有Rivian和Lucid,但是事实上发展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汽车和制造工业基础已经能支撑起一个新车企的诞生。
◎汽车市场规模:汽车工业是规模效 应较强、资金密集型行业,一定要有宽容的市场需求才是汽车企业发展壮大的土壤,在这方面中国是得天独厚的。
◎新一代消费者需求洞察: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轮中国汽车产业抓住了核心的需求,智能化、低能耗和快速迭代,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真实需求。
◎核心技术和持续投入:这一轮几乎每一家自主品牌都在投入巨资开发自主的核心技术,在这方面极大的促进了技术繁荣。
Part 2
国内自主品牌的崛起
从目前来看:
◎合资企业的份额会越变越小:依靠之前的产品阵容,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下,确实是手里的牌越打越少,因此从目前时间点来看,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是越来越小的。豪华车体系和日系混动车可能坚持久一些,但是对于很多合资品牌2023-2024年都很难走过去。
◎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自主品牌也在积聚,马太效应越来越强,最终中国最大车企销量将超过1000万辆,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占比将从50%开始进一步爬升到70%,但是自主车企数量将大幅减 少,最终剩余3-5家自主品牌。
汽车行业格局的更迭在于生产效率提升+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随着汽车消费品的属性不断增强,对汽车研发和生产周期、产品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企一旦走错方向,就意味着竞争力的削弱、市场份额的下降。中国市场的容错率开始变小了。 中国汽车人在从产品定位,研发,实验,制造,销售,售后等每个环节都得做得更好,不努力就是退步。
Part 3
自主品牌出海,打造全球品牌
中国车企想要走向世界舞台,道路是艰辛的,但是在中国市场磨练出来的打仗的能力,确实是可以支撑起来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国际化业务能力和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决定了其能否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品牌。
自主品牌是否能成功,至少要解决四个问题:
●产品本地化
我们看到目前中国汽车还是围绕中国消费者开发产品,而受国际市场欢迎的产品必须考虑当地的特殊性 而进行本土化调整,比如内外饰,要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消费习惯;用户看不见的电子电气架构、电池包设计,也要考虑当地的特殊环境,这些对汽车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能源汽车的文化输出
我们一直在讲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这点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做了。对于各个市场来说,新能源汽车都是各个政府要扶持的下一代产品。中国车企的领先和成功,使得在走向海外市场时, 也需要中国车企来输出管理、进行供应链一定的本地化,融入本地需求,并且以高质价比吸引消费者购买。注意是“高质价比”,我们已经不再提性价比,因为高端、优质已经逐渐成为国产品牌的标签。
●海外基地效率提升
海外建设生产基地,并不是简单地把中国的制造基地照搬。第一批国外的基地,在管理层面已经有很多经验教训。事实上是。海外市场环 境也很复杂,提升效率的关键 在海外建立起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并打通生产制造等环节,如何提高物料流动率,如何降低空置成本,逐渐构筑行业壁垒,这些都是热门的课题。
●销售 渠道精细化运营
目前车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还是比较粗放的,相当于整车批发的模式。中国整车企业需要逐渐转向本地的渠道运营。从贸易模式切换经销,然后到直营模式,这些都还在探索中。
小结: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立足国内,走向海外,而且要持续经营不断做大做强,这一轮是兼并重组的时间点,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的最好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