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6
0赞周末回家参加亲戚的婚礼,有机会和父母谈了一些话题,事实上每天都有会向他们分别打1~2个电话,聊上几分钟,不过回家聊的时候时间比较充裕也就更能体会一些东西。
今年上半年由于工作变动,写书等事宜就取消原有去亚丁稻城的计划,下半年由于长达6个月试用期,到现在还没腾出时间去旅行了。原本初定在圣诞节左右过完试 用期就准备去巴厘岛和烟烟去happy一下。刚和父母谈了一下这个计划,父母都急了,分别给我打了许多电话,在他们的认知里面,国外都很乱出去旅行具有很 大的危险性——囧!父母这代人都是被文革耽误的,也走过了那段相当困难的时期。我认真的问我爸,你觉得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他回答,有钱买瓶酒买只 鹅,家里吃吃饭就是最大的幸福……。我妈相对宽容一些,她本人也想去北京看看,上次去岳母家谈亲事(08年的时候,父母去得四川,是他们这辈子最远的出差 了),去了乐山大佛,峨眉山也使得我妈这半个佛教徒想法有些改变。其实我爷爷最为有趣,他年初的时候就策划着去台湾看看那,为此我还资助了一些差旅费。话 题有些扯开了,其实我想说的是,虽然还没有在上海市区(应该算是工业区吧,真正的市区看上去没机会待了)定居下来,乡村文化的观念和城市文化的观念,在我 们这代人身上有着剧烈的反应。
对于我们这批人而言,舆论和现实过多的把视线聚焦于房子,婚姻和抚育孩子等话题上。我们是否在跨越这些坎,或者准备走过人生的一段的时候;独立而认真的思 考过,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在工作和生活上,我们需要树立哪些价值观?有时候说梦想是奢侈的,但是我们的确需要有一些希望和渴求,推动着我们不断去学习,经 历和积累,挑战不同的机会。事实上,这个思考的过程,并不能够在边做边想,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在“山里”,因此很容易被本身的一些欲望和诱惑所蒙蔽。对于特 权兄弟所信仰的,我表示认同,但是我不认为这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很多东西本质上与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那些文化是抵触的,而且以我小姑姑家被强制(朱家角附近 他们家被村里的大部分教徒强制要求信教,不知道这是否是少数服从多数。以至于奶奶去世,小姑姑都无法披麻戴孝,甚至不参加守夜)改变信仰的情况来看,也是 鱼龙混杂。因此而言,宗教信仰,可能并不是工程师寻找梦想和坚持的动力来源,相信以前宣称的民族主义和“为中华之崛起”也不能。
现实的问题是,由于种种的原因,我们这代80年左右出身的人,与传统的儒学搭不上边,生长于改革开放和经济自由发展的时期,很多传统的文化和观念被打破, 使得我们似乎被父母和身边的要求,仅仅去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由于现实的环境,妈经常谈的是“扒分”赚钱,以至于我和烟烟一月一次的回家,爸爸都不太愿 意开车接我们而耽误他的赚钱时间,让我们俩完全无法理解。事实上,在工作上,我们要被要求在相对高薪的位置上忍辱负重,而在低薪的工作上寻找机会。印度老 板有句话我很认同,加薪的快乐只能持续三天。对于金钱的追求,到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后只能学着去填鱼塘。这个理解继续拓展一些,现在的办企业的企业家, 多少是为了钱还是为了办个好的企业。
思考的深了,似乎一切都乱了。有个小表弟比我小三岁,读得大专的日文专业,毕业以后在他叔叔的企业里面打杂。从小就是被姑姑和姑父主宰了一切的选择(可能 我已经超出了父母的控制范围了),现在的他充满了迷惑和苦恼,想着出去闯闯,但是既无工作经验又无社会经历,现实也是非常残酷的。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充满 着困境,充满着得与失,在艰难的选择着。偶这个做哥哥的鼓励他多想想,然后出去找找机会,多经历点风雨。
最后听了岳母的一个故事,她是老三届时候第一代大学生,在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工作至今已有近30年了,在这样长的一段时间范围内,一时的沉浮显得不是那么 重要了。当初有人选择安逸,有人选择不安分,长远来看,思考的多一些,行动的多一些,结果也会好一些。还是那句话,如果一直想着有太多的问题,而不去走走 的话,到头来还在原处打转转。说梦想也好,说信仰也罢,终究是要按着长远的眼光看,有失必有得。没有父母荫庇的xdjm,还得自己多做一点,多想一点。
关于文化和传统的问题,我和父母聊的时候觉得很沉重。家里的祭祀活动,是爷爷操办的。亲戚的回礼和事物操办由父母负责,而我完全不懂。比如结婚要喝茶,换 照,定亲,婚礼,这每一套都蕴含了江南水乡及其附近的农村的习俗。随着我和烟烟都是独生,表堂哥都是独生,将来所有的近亲就没了,远亲也可以指头扳得过 来。
PS:这篇文章特别琐碎,因为老实说,自己也没有给自己一个很好的答案。抛砖引玉吧,不知道大家怎么想这个问题滴。
写杂谈这个题目,主要是觉得除了工作的内容以外,与生活想法有关的事情都可以统称为杂谈。对于生活,我们总是有着很多的思考,写在这里既为了整理思绪,也为了以后回顾自己的成长作为一个个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