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餐桌上的菜由荤变素
1赞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吃”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了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
纵贯五千年的“大吃货帝国”称号可不是白说的。
儒家圣人孔夫子也提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最后孔夫子活了73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可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高寿。
孔子的高寿和他的人文修养应该有很大关系,同时他的饮食观点也应该起了不小的作用。岂不闻,鲁菜仍旧是现在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看来孔圣人留下的遗产不只是论语。
上面扯得有点远来,说说近的吧。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吃”绝对是占据了一个核心的地位。尤其是在过去缺衣少食,甚至还有饥荒的年代,也许只有年节才有沾染荤腥的机会。
在所有的节日中,春节更是“吃”的重中之重。
每年我都会回家一个小县城过年,从春节的“吃”中也能看到时代的变化。
十几年前,那时候已经是2005年,论理说已经是21世纪。可以在临近乡村的地方,在“吃”的方面还是很传统。在过年期间,大家互相请客吃请大部分还都是在家中,提前几天甚至几周开始就要储备食材,提前处理。到了过节的时间,就是大姑娘小媳妇大展身手的时候。
菜品吗,肯定是以肉食、鱼类为主。虽然和更早的80年代相比,大碗肉已经比较少见,但是肉类占据比率应该超过8成。就是炒菜也一定放不少肉或者虾之类的东西。
随后过了几年,很多人家已经不愿意花费很多时间自己在家做饭了,一般都是提前预定一个好一点的饭店,当做年夜饭。饭店的年夜饭以套餐居多,肉食自然也不会少。
虽然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对于肉类很多时候都是敬谢不敏,但是老一代的人过年至少炖肉、排骨、炖鱼都必不可少。否则他们会认为没有什么可吃的。我曾经为了他们点很多平常没怎么吃过的东西,结果自然是被评价为点菜水平很差,应该多些肉:)
刚开始,我也不太理解,可是后来还是想通了,老一代的观念很难改变,还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吧,大不了自己少吃点,少长点肉。
今年又和几个朋友聚会,自然吃喝必不可少,饭桌上只有一道主材酸菜鱼大盆算是肉菜,其他的都是清淡为主的素菜。和朋友聊天时候,他说,和老人家一起吃饭,肯定是大鱼大肉不能少,可以和年轻一代的朋友吃饭,还是以素菜为主。原因不外乎大家日常饮食根本不缺荤腥,尤其是过年期间更是几乎顿顿超量,所以朋友聚会才是以素菜为主。
过年期间,饮食上的小小变化,其实折射出不同代际之间对于、饮食、生活的不同看法,往大里说就是理念的不同。如果再次扩展开来,则是整个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过去有句说法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说是大家生活好了,还是对生存环境有着种种不满。
再过几年,这句话也许就会变成“端起碗来吃菜,放下碗来骂娘”了。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