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归位——我电院系调整的原因及必要性分析
0赞最近一直想说我电的院系调整这事。其实院系调整我早有预感。先发一个我2年多前在知乎上的发言镇楼。回头再来补充。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154319/answer/60738166
分割线…………………………………………………………………………………………………………………………………
要谈我电的院系调整的问题,首先就得谈一个更为“历史悠久”的问题:建国后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式。谈清楚了这点才能谈我电现在的办学结构调整问题。
可能稍微关注过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后,在1952年和1956年先后对高等院校有过两次重大的调整。1952年以原有高校为基础,大量调整院系,改变原本学校综合性大学的特质。通过调整,把专业集中于部分学校,形成了理工类大学和文理大学的分工,并开始成立一些专门学院。而从1955年开始,为了改变高等院校过分的集中在东部大城市的布局,开始将高校向中西部内迁。内迁的方式分为原校整体或部分内迁,典型的代表就是原交通大学大部分院系内迁到西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西安交通大学(留在上海的部分发展成为上海交通大学)。而另外一种方式是将多个大学中某一个院系调出,在中西部城市中集中起来后成立新的专门学院。而我电,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我电是由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以及南京工学院三个学校的电讯相关专业师生合并成立的。
现在大家对于50年代的院系调整是非功过评价很多。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调整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首先是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力量薄弱,将各个学校中的院系集中到一起办学有助于提高人力、物力的利用效率。简单的说就是老师不需要再同时讲好几门课了,可以大家分工合作,每个人就讲好一两门课就好了。实验设备、仪器也可以大家配合到一起来使用了。这样就可以迅速的扩大招生规模。以我电为例,在没有合并之前,三个学校的电讯相关专业加起来也就几百人的规模。我电在1961年,在校生人数就超过了万人(数据来源于我电新闻网:成电纪事)。其次就是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行业有高度严格的分工。设置这种专门性的学院可以针对行业需求,快速的培养行业急需的各类人才。
在今天一提起计划经济,大家仿佛都是觉得这等于是一种“落后经济”。但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在当时却是我国能快速的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主要原因。(其实计划经济未必就是错误的,只是受当时技术水平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无法真正的做到合理的计划。现在的工业4.0,其实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的基础上又开始形成新形式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强调的是按计划,集中力量建设。对于行业、产业有非常细致的分工。对应的,对于工作岗位也有非常细致的分工。这样建立的专门性学院,就是为了这样细致分工的行业来培养对口人才的。
这种行业和院校的划分明确了以后是“干什么就学什么”,使得人才培养“极其对口”。甚至是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有点“过拟合”了。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某个拖拉机专修学院(举别的例子容易得罪人,中国现在应该没有拖拉机专修学院吧)。那么他们一定会有拖拉机设计系、拖拉机驾驶系、动力系、机械系、自动化系等等。本质上都是围绕着要制造和使用一台拖拉机来培养人才。要造拖拉机,那得有总体设计人才吧,于是就开个拖拉机设计系。那得有操作人才吧,开个拖拉机驾驶系。拖拉机要用发动机,要有动力输出,就得开一个动力系。拖拉机得有机械结构吧,得有一个机械系。然后拖拉机得控制吧,控制系统怎么搞?于是需要有自动化系。
大家可能觉得我说的过分夸张了。但实际上真正的大学设置比这个更夸张。网上有个著名的段子:北航的航空航天专业主要是为了把飞行器送上天,哈工大的航空航天专业主要是为了把飞行器送出地球,北理工的航空航天专业主要是为了把飞行器打下来,西工大的航空航天专业送上去打下来兼顾,南航的航空航天专业比较惨,主要用来当靶子被打。你准备学哪一个?
我电原来的名字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当时国家给我电分配的任务,培养对口的行业是哪个呢?其实是电讯设备尤其是军用电讯设备制造行业。简单的说就是电台、电话、电报、雷达、广播、电视。而作为两电一邮的西电和北邮分别又分配的什么任务呢?北邮作为邮电部的下属高校,主要是培养给维持邮电系统的运营、维护和管理人才。除开邮政不说,光说电信这块。北邮重点培养的是如何管好、用好、维护保养好公用通信网络的人才。而西电,当时作为一个军校,是为军队培养技术军官的。也就是为了军队的通信部门培养使用、维修、保养、改进军事通信装备的人才。所以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吧。这种划分方法把行业划分得过细,造成了三个学校之间的交叠很多,但却又各有侧重。而我们知道,技术和行业本身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此细的分工过于僵化。同时,由于是面向行业甚至是产品来设置专业和学校,造成了在培养过程中知识体系的偏科。为了和造拖拉机这个行业结合的更紧密,拖拉机专修学校学的机械专业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械专业,而只能称为“造拖拉机所需要用到的机械知识”专业。
我电当时作为培养电讯设备制造人才的高校,也需要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设立相关的院系。所以我电一开始设立了有线电系(造电报、电话、交换机)、无线电系(造电台、广播)、无线电零件系(电阻、电容、电感、开云棋牌官网在线客服等电子元器件)、电子自动化设备系(机电一体化)、电子器件系(主要是真空电子管及其应用)以及基础系(数学、外语、物理等基础课教学)。这样的划分应该来说是满足了在50年代对于制造电讯设备的需求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僵化的分工必然会被不断的打破。因此我电的院系和专业同样迎来了不断的调整。无线电零件系(既后来的微固学院)就先后经历了九次大的院系调整,信息材料和微电子纷纷合合多次。
随着90年代新一轮的高校改革,原本独立的各个学院又纷纷在改组合并。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大学合并了原来分出去的一些学校和独立的学院,重新走回到了综合性大学之路。另外一方面,行业的壁垒就已经被打开。大家都是学的电子技术,不再区分是用于通信设备的电子技术,还说用于飞机的电子技术。所以这个时候整个大学的培养思路就不是说按照行业分工,围绕行业需求来培养。而是按照这个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结构来培养。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船大难掉头。更何况这些专门学院的“优势”就在于和行业结合紧密。同样是搞某专业的,为什么就某校学生就业好啊?因为某校是专门面对某某行业的学校,这个行业现在发展很红火。所以同样是学这个专业,就业的时候就比别人有优势。更何况这个学校的老师去拿项目、找合作的时候,都是脱不开行业背景的。所以这样的情况有持续了很多年。
但行业的壁垒终究是要被打破的,专门为了某个行业而设立的学校也注定会随着这个行业的兴衰而起伏。单纯靠所谓的行业特色是守不住阵地的。为了配合行业人才培养,往往会把学科和专业切的很细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培养的畸形和知识结构的缺陷,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一个学校内部实际上还形成了非常混乱的内部竞争,各个学院之间的联系盘根错节,形成了比较大的内耗。同时,这种划分方式又会形成很多“空洞”。在同一个学科内部某些研究方向上就没有人去搞。这两大问题在我电其实是非常突出的。其实细心一点就好发现我电在如此狭窄的学科布局里面,有些研究方向上人山人海,而有些研究方向上却“门可罗雀”(具体不展开说了,怕得罪人)。
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院校,其实危机要比一般的行业院校更为严重。这事因为电子信息行业的行业壁垒比别的行业消散得快得多(当然,比电子信息行业更惨的也有,比如财经政法类行业院校。这个就不细说了,说多了得罪人)。这样就造成竞争压力空前加大,再死守着原来按行业模式划分的学院其实已经没有意义。在这方面意识比较好的是北邮,在2008年开始北邮就按照“学科归位”的原则对院系进行了调整。与之相比,我电的调整晚了10年。
所以现在看来,调整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这是我电从一个行业性学校逐步向一个正常的、多科性大学迈进的过程。但是院系调整,必然要打破原有的结构和平衡,也必然要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这对于学校、学院、教师乃至在读的同学们,都意味着新的挑战,但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祝愿我电能顺利度过院系调整的震荡期,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