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出“画地为牢”的陷阱:更加明智地规划职业发展
0赞转自http://blog.csdn.net/baimafujinji/article/details/52645347
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的小伙伴们,对这样的情节一定不会陌生:孙悟空要外出化缘,又担心妖怪趁机来加害师傅,于是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一个圈作为结界。只要唐僧老老实实地呆在圈里,一般的妖魔鬼怪就近不了他的身。这个圈是孙悟空为唐僧而画的,但现实中很多情况下画地为牢的人也可能是你自己!
我曾经有一个朝鲜族的同学,在念高中之前一直读的是少数民族学校,所以朝鲜语和汉语都非常流利。因为高考中是要考英语的,所以他在学校也要学英语。后来上了大学英语也过了四六级,这应该很跟其他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差不多。后来他希望本科毕业后能够去日本留学,所以大学期间他又自学了日语。毕业后也顺理成章地去了日本。我这个同学大学的专业是理工科的,但是显然掌握多门外语也是他一个很显著的优势。按理说,他的职业道路应该比较顺畅才对。但现实并非如此,或者说在步入职场的最初几年里他发展得都并不太理想。对此我也很纳闷,某次聊天时就专门探讨起这个问题,一聊我才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他认为掌握多门外语是自己的一个优势,于是便一直想找到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这项优势的工作。但这种既满足他专业背景,又能充分发挥他语言优势的工作机会却相当的可遇而不可求。结果他兜兜转转感觉总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又能让自己安心发展的平台,平白无故浪费了很多时间和机会。于是我就在想,当你拥有一技之长时,是应该让这个技能成为你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倚天之剑,还是让你自己成为被这项技能驱使调遣的奴隶呢?如果是后者,那我们是不是就在给自己画地为牢呢?
理想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想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这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对口”。初入职场的学生倾向选择一个与所学专业高度相关的领域无非出于下面两个考量:1)自己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知识储备,更能胜任未来的工作;2)自己花了数年时间获得一个相关专业的学位,如果未来工作中用不上实在可惜。然而很多调查都表明,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在现实中其实一直都很低。例如2014年新快报通过对401例个案进行问卷分析,发现只有29.18%的人从事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而从事完全不对口工作的比例甚至高于前者,达到30.67%。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学生在大学里念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最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找了一个自己更加喜欢的工作。毕竟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所填报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就业方向未必完全了解。即使你填报了一个自己完全了解的专业方向,又可能因为竞争激烈而被迫接受专业调剂。最后,即使你在大学学习中发现当初所选专业并非自己所爱,再转专业又可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事实上,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进入哪一领域,随着时间推移,个人发展也随之出现差异,而凝结在上面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个人能力、专业技能,甚至处事作风都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相比之下,专业对不对口并没那么重要。
但是如果你就认准了一个行业或者一个方向,挖门盗洞地想钻进去(尽管在进去之前你也未必真的了解它),那又该如何呢?毕竟很多专家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临近毕业才应考虑的事,早规划才能早受益”。早规划是好事,但是“规划”绝对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应该切实地搜集一些相关信息,经过仔细评估以及广泛征求意见之后,所作出的审慎决定。这个规划以及审慎决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相当容易落入一个陷阱,即不能正确的看待和把握自己的长处。这又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错误地把爱好当成了自己的特长;二是知道自己有哪些特长,但又陷入了画地为牢的困境。
年轻人往往会把爱好或者兴趣误当成是一种特长。这就好比你年少的时候可能感觉自己作文写得不错,就梦想着有一天成为一名作家。有梦想是好的,万一实现了呢?但有些事情确实也要以好好评估自己的能力为前提,好高骛远并不值得提倡,不切实际的梦想只会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虚耗光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毕竟有些事情,努力也不一定就能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这就好比如果孙杨当年选择的方向不是游泳而是短跑,恐怕今天我们就少了一位成功的游泳名将,而多了一位不太成功的短跑运动员。李开复当年也是从炙手可热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转入当时成立不久又籍籍无名的计算机系。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可惜,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当初转系的决定,今天的我就不会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成就,可能只是美国某个小镇上一名既不成功也不快乐的律师。”所以做出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选择,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学会转弯,都是同等重要的。而这些都以正确地认识自我为前提。
不要预设框架,避免画地为牢。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始谈到的那个故事。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比如自己的毕设是做安全技术相关内容的,他难免会想自己要去一个信息安全相关的公司。再比如(而且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自己研究生的方向是做数字图像处理的,比较在个相对更特定方向上专注了两三年,总还是有点不舍或者认为自己已经小有所成,如果不能好好发挥这个优势,就亏了。熟不知,当你过分关注一棵树的时候,其实也悄然放弃了整片森林。我们当然不应该成为所掌握技能的奴隶,而应该成为他的主人。为此你当然不能把自己框死,所谓我就想找某领域的工作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至少你还不应该主动放弃其他的可能。或许跳出那个预设的小圈才能见识到广阔的天地。有人觉得自己好像曾经做过一个图像的项目,或者研究生的方向是图像相关的,就预设了一个框框给自己说我就要找图像的工作,这其实可能会牺牲了很多其他的可能。最好的状态是,万一有一天工作里刚好可以用到你曾经压箱底的技术,那就抓住机会充分发挥所长,而不是为了发挥这个所长而一直等待那个不切实际的机会。这样做就本末倒置,买椟还珠了。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号称宾客三千。有一次,孟尝君出使秦国被昭王扣留。正在危难之时,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的宠妃以说情。妃子见到狐白裘大喜,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孟尝君恐夜长梦多,趁机连夜逃回齐国。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而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于是他“喔,喔,喔”地叫了几声,骗得守关的士兵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结果为时已晚。这也就是“鸡呜狗盗”的出处。显然装扮成狗来行窃以及会学鸡叫在我们看来完全是登不上台面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孟尝君整天想着怎么能够给这二位“鸡鸣狗盗”之辈找个合适的位置恐怕只会徒劳无功,反倒是不经意间恰巧能用到他们时,他们才算是真的帮上了大忙。你是不是也从中看出了一点跳出画地为牢困境的启示。“鸡鸣狗盗”二位只是孟尝君的门客,就如同你所谓的那些一技之长一样。孟尝君不会被自己的门客牵着鼻子走,你当然也不能本末倒置地被自己所谓的特长所限制。偶尔有那么一次孟尝君可能会用到他们,但这种机会也并非他刻意“创造”出来的。而你难道真的要非特长相关之工作而不为吗?那你是不是就是被自己的特长牵着鼻子走呢?明白了这个道理,或者你才能够跳出画地为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