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位的解惑笔记
0赞目录
复位的目的
复位的基本目的是使器件进入到可以稳定工作的确定状态,这避免了器件在上电后进入到随机状态导致跑飞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选择最适合于设计本身的复位方式。
耳熟能详的是同步复位和异步复位,分别介绍如下:
同步复位
同步复位就是指复位信号只有在时钟上升沿到来时,才能有效。同步复位的Verilog HDL描述为:
module syn_reset( input rst_n, input clk, input data_in, output out ); reg out; always@(posedge clk) begin if(!rst_n) out <= 1'b0; else out <= data_in; end endmodule
综合后的RTL图为: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希望哪位大佬看到能给指出问题所在?为什么我设计的同步复位电路,综合出来的却是异步复位的?和我想的不一样:
这是我综合出来的电路,但明显不是我想要的呀?
此问题不解决,我如鲠在喉!
2018/12/07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用了下Altera公司的EDA工具,Quartus来尝试下,综合出来的电路是我想要的:
这就完美了嘛!至于ISE为什么综合出来的电路仍然是异步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编译器自己的想法太多了呢?
异步复位
异步复位是指无论时钟沿是否到来,只要复位信号有效,就对系统进行复位。异步复位的Verilog HDL描述为:
module test ( input clk, input rst_n, input data_in, output out ); reg out; always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 if(!rst_n) out <= 1'b0; else out <= data_in; endmodule
综合后的RTL图为:
既然同步复位使用了Quartus进行了综合,这里也试下,觉得Altera这个公司的工具还真不错,综合出来的电路很简洁。
优缺点比较
同步复位的优点:
一般能够确保电路是百分之百同步的。
确保复位只发生在有效时钟沿,可以作为过滤掉毛刺的手段。
同步复位的缺点:
复位信号的有效时长必须大于时钟周期,才能真正被系统识别并完成复位。同时还要考虑如:时钟偏移、组合逻辑路径延时、复位延时等因素。
由于大多数的厂商目标库内的触发器都只有异步复位端口,采用同步复位的话,就会耗费较多的逻辑资源。
异步复位优点:
异步复位信号识别方便,而且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全局复位。
由于大多数的厂商目标库内的触发器都有异步复位端口,可以节约逻辑资源。
异步复位缺点:
复位信号容易受到毛刺的影响。
复位结束时刻恰在亚稳态窗口内时,无法决定现在的复位状态是1还是0,会导致亚稳态。
异步复位,同步释放(撤离)
module Reset_test( input clk, input rst_nin, output reg rst_nout ); reg rst_mid; 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in) begin if(!rst_nin) begin rst_mid <= 0; rst_nout <= 0; end else begin rst_mid <= 1; rst_nout <= rst_mid; end end endmodule
异步复位、同步释放机制,既解决了同步复位浪费资源问题,又解决了异步复位带来的亚稳态。
下面调用上面的异步复位,同步释放处理后的复位信号,并给出RTL电路图:
`timescale 1ns / 1ps module test_main( input rst_nin, input clk, input data_in, output rst_nout, output reg data_out ); reg data_mid; Reset_test u1(.clk(clk),.rst_nin(rst_nin),.rst_nout(rst_nout)); 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out) begin if(!rst_nout) data_mid <= 1'b0; else data_mid <= data_in; end always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out) if(!rst_nout) data_out <= 1'b0; else data_out <= data_mid; endmodule
RTL电路图如下,其中的复位处理模块一并给出:
最后贴一张爱看不看的图:
不详细说,就是同步复位、异步释放面对如下四种情况都能应对的时序图:
参考文献:
FPGA深度解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071206
https://www.cnblogs.com/yfwblog/p/4793118.html
http://www.cnblogs.com/qiweiwang/archive/2010/11/25/1887888.html